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观察丨电碳耦合助推绿色发展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12-05 11:04

电碳耦合助推绿色发展

——第二届链博会•清洁能源链成就专题会观察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王可 记者白宇

  随着新业态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深入应用,绿色电力已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主流,而电碳耦合也将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关键引擎。

  11月27日,由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承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牵头组织的“绿电消费与电碳耦合:新业态新技术驱动供应链绿色转型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主任陈涛在会上提出,要培育具有国际声望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机构与志愿组织,并积极参与到碳边界调节机制的研究中,以进一步提升中国绿证的国际认可度。

  “要推进绿证核发、计量、交易等国际标准的制定,为企业使用绿证证明绿色电力消费、降低间接碳排放等提供支撑,进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陈涛说。

  电碳衔接机制逐步健全完善

  截至今年10月,中国绿证累计核发量已突破35亿个,与2023年10月底相比,核发量实现了23倍增长,其中可交易绿证数量接近23亿个。

  在绿证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今年8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了《绿证核发交易规则》,构建了统一核发、交易开放、市场竞争、信息透明、全程可溯的绿证管理体系。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局与生态环境部建立了信息互通机制。在此框架下,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与中国核证自愿减排系统(以下简称“CCER”)实现了互联互通。对于符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且遵循深远海海上风电、光热发电项目方法学要求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可以自主选择核发交易绿证或申请CCER来确认其环境贡献。这一举措确保了环境权益的唯一性,有效避免了重复计算等问题,促进了绿证市场和碳市场的健康协调发展。

  电碳耦合被视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如何构建合理的电碳耦合机制,使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与发展?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刘世宇建议,加强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的顶层协同规划设计,确保两者在政策目标、建设时序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并打通能、电、碳数据通道,实现碳排放及核减量、能源消费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情况、绿色电力使用量等数据的计量贯通。

  陈涛在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绿证在消纳责任权重核算中的重要作用,按要求将消纳责任压实分解到重点用能单位,稳步落实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

  “做好跨省交易绿证核算工作,将绿色电力消费纳入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的节能降碳管理办法体系之中,推动绿证纳入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管理。”陈涛说。

  推动绿电消费与国际互认

  当前,作为全球制造业与贸易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已深度融入国际贸易和产业分工体系。

  数据表明,中国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主要贸易伙伴关系,工业产品出口遍布全球,制造业中间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高达20%,稳居榜首。

  在这一全球经济背景下,绿证作为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政策工具,承载着塑造中国绿色形象的历史使命。然而,绿证如何跨越国界,实现国际互认,成为了当前各方瞩目的焦点议题。

  刘世宇从供应链视角出发,提出了推动绿电消费与国际互认的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让消费者更加信任绿电来源;其次,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绿色电力的跨国交易与应用;最后,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先选择绿电供应商和服务商,以及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与服务。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扩大中国绿证影响力的至关重要,需持续强化与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对话与合作,推动中国绿证与国际绿色消费、碳减排体系实现有效对接。

  在国际层面,当前对于绿电消费认定制度和认证制度均有相关探索实践。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处长宋崇明以日本九州市、欧盟、美国绿电消费认定制度为例,介绍了国际上绿电消费认定制度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建立相关制度提供借鉴。

  当下,由气候组织与英国CDP慈善机构共同发起的国际企业联盟RE100,正致力于推动企业用电转向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使用。

  “RE100成员企业每年的绿电绿证使用量已超过4000亿千瓦时,相当于法国全年的用电量,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显著影响。”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总法律顾问张巧玲在会上介绍。

  广东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黄远明在阐述广东2025年绿色电力交易主要工作方向时也着重指出,期望能够进一步拓展绿电交易的应用场景。“例如深入探究RE100在绿电方面的后续需求,关键在于确保销售出去的绿电能够让企业实现物有所值,并且能够获得对方国家、落地国家的认可,这也是我国在绿电交易领域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