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2-23 14:49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赵悦婧
近年来,地缘政治变化加剧了国际油价波动和供应链风险,引发能源安全担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在推动能源转型升级,促进清洁能源、低碳技术、能效提升等方面快速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2023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推动能源转型中共同维护能源供应安全已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紧迫任务。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全球能源安全报告》显示,能源体系进入韧性建设的新阶段。提升系统韧性是全球跨越能源转型期、动荡变革期,实现能源安全的指南和桥梁,是应对不确定性、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确保转型安全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有力行动加速净零转型。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在风能、太阳能领域的发展领先世界,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提前5年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但能源转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标普全球大宗商品石油需求研究总经理吴康表示,从全球来看,“能源不可能三角”是真实存在的,但在各国的表现形式不一。如同常启德所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很多人无法用上电力。俄乌冲突以来,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造成很多国家的能源可及性大幅降低,社会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巨大压力。
如何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绿色转型,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给出三点建议:一是规模能源清洁化,加快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二是清洁能源规模化,不断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效率,大幅降低成本。三是能源系统智能化,打造多种能源耦合互补、高效利用的智能能源系统。
要实现安全、效率双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首席专家孙龙德提出,要建立系统化、智能化的风险管理和决策支持体系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化石能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保障技术。国际能源署认为,CCUS是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的第四大技术,贡献累计减排量的15%,即60亿吨二氧化碳,应大力发展CCUS产业链。”
此外,不少专家提出,需要特别关注能源转型中的能源可承受性问题。“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频度和强度不断加快,我们必须终结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对清洁可负担、可持续和可靠的替代能源的投资。”常启德表示,“通过改造电网,增加对储能和输配电技术的改进,可以加速绿色能源转型,使所有人都能用上绿色能源。”
提升系统韧性是实现能源安全的桥梁
“在能源发展进入新环境、面临新形势下,韧性是平衡‘三角矛盾’的合理路径,应当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本质属性之一。”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余国在发布《全球能源安全报告》时指出。
全球能源安全评价涉及系统韧性、可获得性、可承受性和可持续性四个维度。能源系统韧性是指能源系统适应内外部扰动和冲击,并及时恢复正常运转的能力。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在“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基础上增加“系统韧性”维度,构建RASA评价体系。选取“油气煤电矿碳”代表性指标,构建了由可获得性、可承受性、可持续性、系统韧性4个维度及8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的RASA全球能源安全评价体系。经过定量评价,全球能源安全得分与地缘政治具有高度相关性。
“系统韧性先增后降,当前韧性不足的风险突出,能源体系进入韧性建设的新阶段。”余国表示,全球能源危机已呈现出影响因素复杂化、影响对象综合化和影响范围全球化的特征。提升系统韧性是全球跨越能源转型期、动荡变革期,实现能源安全的指南和桥梁,是应对不确定性、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对此,《全球能源安全报告》建议从四个方面提升全球能源系统韧性。一是结构多元。重点是推进能源来源和品种的多元化,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二是能力充裕。重点是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提升储备和系统备份。三是供需灵活。重点是推进市场化和智能化,构建“集中式+分布式+智能化”的能源系统。四是合作高效。重点是协调能源治理体系,加强利益相关方合作。没有能源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合作不可能实现能源系统韧性。
“我们呼吁国际社会从人类共同命运和整体利益出发,加强政策协调和务实合作,提高能源治理体系有效性,努力实现全球能源可及、消除能源贫困,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余国表示。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