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观察 | 抱团出海 深化“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10-20 10:30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10周年。10年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变,我们仍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与每个人的现在及未来都息息相关的历史命题。合作发展、协同应对,是人类在面临这一挑战时的唯一正解。以此为背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绿色能源合作顺应历史潮流,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绿色能源合作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国际化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越来越多工程承包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海外新能源承包市场总体呈现“僧多肉少”的态势。由于尚未有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部分项目出现了无序竞争现象。同时,七国集团和东道国本土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使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处于市场高度竞争状态,电价屡创新低。此外,我国“出海”企业在东道国的商务、法律、税务、风险评估等软实力层面的短板愈加突出。新能源作为市场投资热点虽受到资本追捧,但投资人的盈利空间也不断被压缩,部分项目甚至出现亏损。

  二是经济下行对发展中国家能源电力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前几年全球疫情蔓延超出预期,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负面影响显著。大宗商品价格和海运物流成本持续维持高位,叠加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全球通胀等因素,大幅推高了能源项目建设及运维成本,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压力与外债负担。同时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及电力增长不及预期,如印尼苏门答腊岛及爪哇岛两个用电大岛已出现电力消纳不足的情况。

  三是发展中国家电网薄弱问题制约新能源项目规模化开发。当前,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不断加快,非洲、东南亚及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电力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拖慢地区发展步伐。例如,非洲国家普遍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电网薄弱,老挝等东盟国家尚未实现全国联网。由于风电、光伏等对电网性能要求较高,常会致使建设于欠发达地区的优质项目由于接入问题而搁置,或由于电源建设与电网规划不匹配,出现弃风弃光等不利于电力系统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如2022年,越南就提出因近年来投运的可再生能源电站使电网受到冲击,年内将不再新增风电、光伏项目。此外,部分国家为确保电网安全,出台一系列政策调高电网接入验收标准,并配建储能或增加无功补偿等,加大了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成本。

  四是金融机构对海外新能源项目支持力度有限。调查显示,我国进行海外投资建设的能源企业,无论是投资类企业、EPC企业还是装备制造企业,在谈到海外发展的风险时均提到了海外融资难、金融机构支持不够的问题。总体来看,金融机构对海外新能源项目支持力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受制于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数量不足、产品不够灵活、风险管控能力弱等因素影响,部分出海企业自身国际化程度低;另一方面,这一情况的出现也与金融机构呈寡头垄断、国内融资效益好导致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意愿低有关。

相关挑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经验有限,对国际新能源市场规则“水土不服”。中国企业进入境外新能源投资市场相对较晚,还处于探索市场、积累资源阶段,对东道国营商环境、新能源政策等缺乏系统认识,特别是面对没有长期购电协议(PPA)的市场时,风险研判能力不足,投资决策困难。此外,目前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属地化程度有限,本土高素质合作伙伴和人才相对缺乏,未能发挥本地资源在项目获取与执行过程中的优势和便利。

  二是全产业链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个别环节无序竞争现象频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国际合作追求“点”的突破,并未整合国内产业资本及全产业链优势形成合力。这一发展模式,导致我国投资企业在以投资为主导的新能源国际市场中,整体处于劣势。此外,新能源项目普遍规模小、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较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中资企业间无序和低价竞争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时会出现境外投资商利用中国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轮番压价、转嫁风险。

  三是企业在海外市场上高端咨询缺位,主动谋划能力不足。前期设计、业主工程师和监理等高端设计咨询是新能源工程承包中利润率最高、话语权最强的环节,长期以来多由欧美企业垄断。在逐年发布的ENR全球工程设计商150强榜单中,2021、2022年中国均上榜企业23家,占比约为15.3%。当前,我国企业境外新能源项目开发呈现较强的随机性与分散性,高端咨询引领或者企业主动孵化项目的能力较弱。

  四是企业“走出去”仍需打造商业需求和市场研究培育的平台。目前现有的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平台在国内企业的影响力不足,企业对平台发挥作用的认识度不够,导致企业未能依托政府间合作机制与平台实现规划研究、政策动向把脉、资源储量探寻、国别合作风险提示预警等。

  五是产品、价格和认知等因素导致中资金融机构在与国际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当前,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导致中资金融机构发展国际业务时市场竞争力不占优势。首先,业务模式难以适应境外新能源项目的特点。境外新能源项目融资周期普遍在3~6个月,而当前国内金融机构融资周期多为6~12个月。境外新能源项目通常在建设期或并购期采用搭桥贷款,建成后通过再融资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而国内金融机构在融资方案设计上未针对新能源项目特点进行优化调整。其次,融资成本缺乏竞争力。我国金融市场利率水平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再加上低成本外币来源有限,导致中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普遍高于主流外资银行。此外,中资银行对信用保险的依赖度较高,信保费用进一步提高了综合融资成本。最后,风险评估能力不足。欧美发达国家新能源项目经常采用无须担保的无追索项目融资模式,但目前中资银行由于对无购电协议项目的评估能力不足,普遍要求企业担保。

提升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竞争力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实现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在政府层面,建立健全政策指引体系,优化政府服务流程,发挥政府间合作机制和平台作用,强调合作规划的引领作用,推动中外工程领域标准联通,为“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在企业层面,坚持市场化原则和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坚定信心,稳步实施国际化战略,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科技创新与风险管控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在与国际同业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二是坚持资源整合、统筹协调,推动抱团出海和良性竞争。要紧紧抓住项目投资开发这个“牛鼻子”,一方面利用其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出海,另一方面通过集成产业链优势资源提升投资开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针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交流沟通,避免内部无序竞争。

  三是坚持差异布局、精准发力,加强风险防范和资源高效利用。一方面,坚持“危地不往、乱地不去”,根据不同区域市场的形势特点,进行国别合作风险提示,同时通过“做大东南亚、做优中东北非、做强中南美和中东欧、做实中亚”等差异化布局,优化资源部署,有效管控合作风险,提高能源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聚焦重点国别,集中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政府间合作平台的作用,通过合作规划编制、重大能源项目合作等,深化和扩大与重点国家的能源务实合作,推动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成果落地,以点带面逐步打开局面。(作者/单位:姜昊 水电总院国际业务部)

  责任编辑:江蓬新

  校对: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