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孙振兴:“氢腾”大巴的幕后达人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2-09-22 16:46

  中国能源新闻网通讯员 赵玮琪

  9月20日,在燃料电池系统强检现场,他参与研发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测试顺利通过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的强制性检测,这意味着我国全自主化燃料电池系统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无到有的研发是真的难,但也是真的高兴可以参与到这么重要的项目!”,孙振兴是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系统工程师,作为新“氢”年的杰出代表,五年来,他参与了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研发以及空冷分布式燃料电池系统研发曾多次获得国氢科技“最佳奋斗奖”、“先进个人”、“突出贡献专项奖”、“优秀共产党员”、“杰出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系统研发有他

  工作5年来,始终工作在动力系统研发测试的第一线,从搭建5平方米的小集装箱,建立动力系统第一个测试台架到第一次设计空冷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从12米燃料电池样车在宁波顺利路试到上街机场灵雀无人机试飞成功在接到保障冬奥新产品开发验证这个群消息的时候,他还在海南博鳌论坛氢能大巴示范保障的现场趴着调车,他扯下手套,在手机屏幕上输入了三个字:我参加。但他其实心里有点没底,因为面对冬奥期间如此低的运行环境温度,新一代氢腾产品能否满足低温运行的要求?他心中是未知的。博鳌亚洲论坛保障项目结束后,他买了直接回北京的机票,第一时间来到实验室投身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即使实验室离家骑车也就10分钟,他也没顾上回家看看已经三个月没见的孩子,看看妻子。

  夜晚的试验室还亮着灯,保安以为有人忘记关灯,一关灯便听见“呀,怎么停电了!”,原来还有人在系统后面蹲着调试呢。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仓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与海南高温潮湿气候的天壤之别。每次进入环境仓跟踪检验,衣服不够厚就裹上军大衣,手套不灵活就摘掉哈气取暖,第一次在环境仓工作时没有经验,眼镜上有哈气,冻得发脆的眼镜腿稍微一碰就折断了,手上也划了一道道长长的口子,但他还是手扶着单边的眼镜坚持到试验结束。他激动地说:“正是这次实验,我们才找到了制约动力系统低温运行的关键因素”,巨大的喜悦冲淡了伤口的疼痛感。最终,通过多轮结构的优化与策略的更新,新一代“氢腾”产品顺利通过国家强制性检验标准以及低温试验验证,为冬奥燃料电池产品的顺利投产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车辆调试有他

  系统生产同时还有紧张的调试。项目进度要求他们必须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必须从装车、出厂到2000km路试全部验证完成。如此紧张的时间要求即使在成熟的传统车辆项目中也很难按时完成。但他没有退路,脑中所想的只有拼命干,抢节点,完成车辆交付任务。受限于整车的空间,燃料电池系统需要优化布置结构,一个设备的调整往往带来的是整个系统的综合变更,面对挑战,用百分之两百的工作热情来弥补经验的不足。绝缘问题、通讯失真问题、气密问题、线路接地问题......无数的问题在调试与运行中出现,他带领团队仔细查找故障点,分析失效原因与模式。

  “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周末,假期,项目现场开展工作的时候地上坐着休息一会都很奢侈了。”身体累不累?累!高强度的工作下他常常来不及好好吃个饭,喝水。只为顺利完成一次通氢路试,长时间连续调试头疼了,吃两片药顶过去接着干。家里想不想?想!望着闭环外熙熙攘攘的街道,想想远在天津身体不佳的母亲、边工作边带娃的妻子,尤其是电话另一边一岁多、刚刚会说话的孩子。一边哭一边喊爸爸回来的时候,对家人的愧疚之情挥之不去。但作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他必须要坚守现场,这是公司交予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交予的神圣使命。

  闭环保障有他

  “现在回想起冬奥这个保障项目,感觉还是有点不由自主打哆嗦,因为太冷了。”他笑着说。项目开始后,零下30℃的低温,1500米的高海拔成为了摆在他眼前的首要难题。不仅仅是对他的身体还是对燃料电池系统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调试的顺利通过只是基础,“真正保障过程中万无一失”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记得车辆第一次前往海坨山路试的时候,我紧张得不行,接近30°陡峭的山路,不足半米高的护栏,连续的V字型急转弯,我们的车辆能否在这样的条件下无故障顺利完成冬奥保障?我的心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路试回来,他第一时间组织同事召开会议制定专项测试方案,大雨、降雪天气下,清冷的海坨山上几号看不到其他车辆,但他格外兴奋,因为这正是检验系统可靠性的绝佳机会。经过近一个月,上百次极端天气下的海坨山路试,他终于成功摸索出一套全功率自适应的控制策略。赛时保障的70余天里,延庆65台车氢能大巴,成为了闭环内最为主要的接驳力量。“冬奥正式开始之后,我们那时候真的挺难的,每天凌晨两点,别人正熟睡的时候,我们已整装出发,开展氢电状态检查,确保司机到达前燃料电池系统稳定运行;每日半夜收车,我们快速开展风险排查,确保数小时后顺利开始新一天出车。”

  1月30日的海坨山,大风降雪天气袭来,高山滑雪中心缆车停运,所有接驳任务均由氢能大巴代替完成,车辆接驳次数比平时多出整整一倍。

  任务重,他就和同事24小时驻扎在闭环停车场;雪太厚,站不过五分钟,小腿就会冻僵;天太冷,隔着口罩呼出的热气很快就能在眼镜上结霜;防疫太严,高浓度的酒精喷洒让他呼吸不畅;风太大,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每一寸皮肤像针扎的一样疼。冷了就在沿着车痕压过的雪地跑两圈,困了就在车辆的驾驶室临时休息会,不漏一台车,不错一班岗,不忽略每一个需要检查的细节。直到冬奥最后一班车顺利完成接驳返回驻地的时候,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多月来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下来,终于幸不辱命,为公司、为集团、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现在,我孩子在马路上看到红绿相间的氢能大巴时,都会用他稚嫩的声音指着大巴喊道,‘爸爸单位的车’。”在那一刻,他笑了!



 责任编辑:安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