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7-30 14:22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雷歆蕊 记者 赵坤
近期,京津冀及内蒙古、川渝等地遭遇历史性强降雨,多条河流水位超警,部分区域电力设施受损、能源运输受阻,给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面对严峻汛情,各大能源电力央企闻“汛”而动,以“顶梁柱”的担当打响防汛保供攻坚战,为汛区百姓重新点亮希望之光。
电网企业:抢通“生命线”
暴雨倾盆,电网安全面临巨大考验。
7月27日晚,强降雨再度来袭,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持续保持防汛一级应急响应,迅速调集325支抢修队伍、2597名人员分区驻守,部署205台发电车、358台发电机开展紧急供电。
在密云、怀柔、延庆、平谷等受灾区域,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坚持“先复电、后抢修”原则,布防864名主配网抢修力量。抢修团队随道路清障同步推进,前置水陆两栖车、冲锋舟、充电方舱、高通量卫星设备至各集结点,并调配应急抢修塔、导线等物资。针对道路中断区域,提前运送抢修装备待命,待通行条件具备立即抢修。同时,抢修人员还通过徒步、应用无人机等方式开展电力设施勘察工作。其中密云首次应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显著提升抢修勘察效率。
7月24日至27日,河北保定地区出现强降雨天气,多县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易县、阜平县等地部分电力设施受损。国网河北电力公司践行“水退、人进、电通”原则,第一时间调派发电车和移动充电方舱保障居民基本用电,抢修人员昼夜奋战一周实现全域复电。
几乎同一时间,在陕西北部,部分区县受上游汛情及长时间降雨影响,6条河流出现洪峰10次,延安、榆林部分电力设施受损。
面对紧急情况,国网陕西电力公司启动Ⅳ级防汛应急响应,对预警区域的设施设备开展全面检查,重点排查低洼变电站、地下配电室设备设施等;严格按照“抢险不冒险”“水进人退电停、水退人进电通”“先复电、后抢修”原则开展抢修和供电恢复工作。
发电企业:守住“压舱石”
既筑牢防汛堤坝,又力保能源供应,面对暴雨侵袭,发电企业在汛情中筑牢保供屏障。
汛情就是动员令,险情就是冲锋号。华能系统各单位闻“汛”而动、全力以赴。华能河北分公司聚焦能源保供与人身安全两大任务,汛前组织完成应急演练并制定专项方案;强降雨来临前及时预警、盘点防汛物资、布防易涝区域;雨中实施升压站等关键部位“网格化”巡查,科学调度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华能华北分公司密切跟踪气象动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全面检查防汛设施。所属北京热电厂组建抢险预备队,提前清理厂区排水管沟、试运转雨水泵,重点强化厂房及电缆沟区域巡查,确保应急人力和物资储备到位。
受强降雨影响,密云水库水位达到155.42米,超历史最高水位。北京华电水电有限公司所属白河电站作为密云水库白河地区唯一泄洪口,肩负着重大责任,防汛泄洪压力陡然剧增。面对严峻汛情,北京华电水电有限公司迅速行动,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按北京市防汛办要求,4台常规机组全部投入运行,全力保障白河地区120立方米/秒的泄水流量,并具备152立方米/秒的泄洪能力。
作为大型能源央企,国家能源集团煤炭产销量、发电量、供热量分别占全国的1/6、1/8、1/8,在汛期能源保供中发挥着“主力军”和“顶梁柱”作用——7月以来,川渝地区迎战40摄氏度高温,四川公司所属电厂存煤维持34天高位,单日发电量连续4天突破1亿千瓦时;大渡河公司克服流域来水偏枯15%困难,水电机组与光伏场站全容量投运,负荷率达98%。内蒙古遭遇持续强降雨期间,新朔铁路创新实施“雨前雨中雨后”三检制,领导干部24小时值守保障能源通道畅通;准能公司科学调度采剥运排各环节,成功应对超400小时强降雨冲击……
油气企业:畅通“主动脉”
极端天气对油气的生产、运输及设备安全产生了显著威胁,面对严峻情形,各大油气企业正全力以赴,全力打通能源输送的“生命线”。
中国石化北京石油迅速启动防汛应急预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为助力应急救援,部分站点开辟“绿色加油通道”,确保应急救援、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车辆优先通行、到站即加、即加即走,为救援行动提供高效保障。
中国石油东北销售与中国石油河北销售、北京销售、昆仑物流火线联动,72小时内向北京、天津、河北洪涝地区输送成品油1.21万吨,全力保障油品稳定供应。
连续暴雨导致陕京一线管道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段突发多处险情。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青年员工主动请战、紧急驰援,组建抢险突击队,迅速赶赴抢险现场,争分夺秒搬运沙袋、加固管道,全力守护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能源保供涵盖生产、储备、传输、调度、消费,各环节紧密依存,责任重大。汛期当前,广大能源电力人恪尽职守,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他们,以无声的奉献,兑现着为广大百姓守护那一抹“希望之光”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