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5-14 09:22
潮涌大湾区“中国绿证:畅行中国 走向世界——绿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活动侧记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赵雅晴 记者 王怡
海风轻拂,夏韵初浓。五月的深圳,草木葳蕤,湾区大地浸染层层新绿。
置身这片热土,创新驱动的脉搏与低碳发展的呼吸同频共振——一幅以“绿色”为底色的时代画卷,正在南海之滨徐徐展开。
12日下午,“中国绿证:畅行中国 走向世界——绿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活动顺利举行。
这场汇聚来自国家能源局、地方政府、电力交易中心、国际组织、粤港澳三地企业及智库等单位200余位嘉宾的盛会,既是对中国绿证多年发展探索的总结,更是中国绿证迈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宣言。
何以湾区?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产业集聚,外贸进出口表现活跃,绿色电力需求旺盛。
“粤港澳大湾区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培育绿证市场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劲松表示,绿证制度实施以来,大湾区绿证市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交易规模屡创新高,市场活跃度领跑全国。
近两年,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协同发力下,粤港澳三地成为全国绿色电力消费的重要增长极。
“大湾区绿证绿电累计交易量1329亿千瓦时,平均增速10倍,2024年大湾区绿证绿电交易量达4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11倍。”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总法律顾问兼合规官张巧玲介绍,2025年一季度,大湾区绿证绿电交易更是实现“开门红”,交易量达7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倍,占全国同期交易量的39%。
绿证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充沛的绿色能源供应。
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绍武表示,南方电网积极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供给新格局,为区域绿色低碳转型筑牢根基。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2亿千瓦,成为南方电网第一大电源;打造“西电东送”输电大通道,每年向粤港澳大湾区送电超过2000亿千瓦时;南方电网非化石能源电能量占比已经达到55%。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电力消费是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大湾区绿证市场的活力源于其消费主体多元,产业特色鲜明。
张巧玲表示,2024年,绿电消费参与主体超3000家,在节能降碳政策要求与供应链绿色转型双重推动下,高耗能、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成消费主力。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湾区居民也加入到绿证绿电交易中,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2024年个人消费购证量达6.3万个,个人绿色电力消费增长185倍,绿色充电桩试点开启了新能源车充绿电的新模式。”张巧玲说。
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证市场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
关键一步
活动现场,全球绿色电力消费倡议(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宣布仪式成为全场焦点。
气候组织首席执行官海伦•克拉克森指出,RE100对中国绿证的全面认可,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步。
她表示,这意味着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国际RE100成员及其供应链伙伴,如今可以放心采用绿证,更便捷地核证其采购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精准追踪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目标的进程。
长期以来,国际绿色电力消费市场规则多由西方主导。如今,中国绿证获得RE100全面认可,既是对中国绿证权威性、唯一性的肯定,也意味着中国绿证相关技术标准已与国际接轨,中国绿证的国际地位开始显现。
对于绿色供应链企业而言,这一认可带来诸多利好。
在当前中美国际贸易形势下,外向型企业面临较大压力,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新电池法案等涉碳贸易规则陆续生效。与会嘉宾认为,借助RE100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的契机,绿证将有力支持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有效增强出口绿色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含绿量”,提振企业信心。
海伦•克拉克森表示,从固定电价政策到如今的市场化发展,中国政府以持续完善的政策体系,引导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实现技术成本快速下降,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
“近两年来,随着绿证制度加快完善,我国已构建起全范围覆盖、全周期闭环、全过程透明、全环节高效的绿证制度体系,绿证代表绿色电力消费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万劲松强调。
“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其显著影响将在于,从市场端发力,让中国绿证被更多全球供应链企业所接受。”北京电链科技有限公司双碳事业部总监郑颖认为,这是以政策鼓舞市场的成功案例。
全新阶段
推动绿证交易与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的有效衔接,成为会场讨论的高频词。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绿证市场迈入了以需求侧为牵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绿证市场的驱动力由核发向消费发力,通过“强制+自愿”的消费促进机制,将激发市场新活力——既要“供得上”,也要“用得好”。
对企业而言,绿证应用已经从绿色电力消费证明,过渡到推动企业绿色转型、降低碳排放、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工具。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电力及可再生能源采购经理徐明表示,绿证让企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碳减排目标,还能降低所生产化工产品的碳足迹,有利于下游客户的绿色转型。“绿证的使用还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在满足跨国企业绿色供应链要求方面,绿证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绿色通行证。”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郭雁珩建议,要推动绿证更好衔接碳排放双控制度。他认为,绿证的优势在于促进电碳制度的协同,关键核心是要考虑绿证的剩余碳排放因子方法学和动态更新机制。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经营管理部电力交易与价格管理处副处长王淑强分享了绿证在绿色金融方面应用的实践经验。国家电投不仅通过绿证交易实现自身运营的绿色化,还积极探索绿证金融创新,将绿证收益权作为质押物,开展绿色权益融资贷款。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还进一步激励了企业参与绿证市场交易的积极性。
绿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成功实践,为绿证市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样本”。
中国绿证制度建设的快速发展、持续完善,更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
未来,当绿证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绿色名片”,世界将看到——东方潮涌处,绿色经济扬帆时。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