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观察丨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电力科技创新显实力!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电力科技创新显实力!
——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观察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赵雅晴 记者 赵坤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涌向前,能源电力领域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科技创新已然成为驱动国家能源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在这场关乎未来发展的角逐中,如何以创新为突破口,为电力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开辟新赛道?
5月8—9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主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行业内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电力行业发展新趋势、数智化转型新成果、产业链融合发展新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探寻科技创新破局之道,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电力力量。
科技创新是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能源科技创新进入持续高度活跃期。
在“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电力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过去一年,电力行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科技进步奖13项、技术发明奖3项,获奖数量占比6.8%,在全国各行业中名列前茅。
中电联理事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辛保安介绍,“2021年以来,共有230多项科技成果入选我国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这些数据背后,是电力行业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近年来,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就,推动能源电力自主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形成多轮驱动的能源电力生产体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表示,2024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4.6%,新增装机容量4.3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连续两年突破3亿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50%,这些成就离不开高强度的科研投入和有效的科研组织。
“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指出,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新能源高效、可靠消纳的关键载体。目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与电力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电网、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
然而,随着能源变革的深入推进,科技制高点争夺日趋激烈。
辛保安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期,电力科技发展挑战重重——
从全球发展形势看,绿色低碳技术与产业竞争加剧,在此背景下,急需强化技术创新、完善产业布局,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从电力发展趋势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各种难题挑战迫切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新能源占比提升,终端用电设备激增,使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性渐显,电力供需平衡难度加大,极端天气影响加深,对于电力系统安全韧性、气候弹性、调节柔性、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技术攻关方向看,部分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材料等仍存在“卡脖子”问题。
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如何让创新链的好技术转化为产业链的新应用?“深度融合”是核心。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融合的基础。辛保安强调,电力行业应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在新能源发电、数智化坚强电网、储能、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氢能等重点领域加大攻关力度,掌握源头底层技术,带动重点装备突破。”
同时,作为大国竞争的战略性支点,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重构电力行业创新生态孕育了更多可能。
黄学农表示,电力行业要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电力融合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发挥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突破智能电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等关键核心技术,把握数字创新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试点示范为牵引,在技术创新、运营模式、发展业态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数字技术与电力融合创新的重大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力调度、设备运维、能源交易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方位塑造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优势。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融合的关键。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数智化部副主任赵伟明表示,因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科技创新能力优势、关注焦点上存在差异,常导致创新链上下游环节衔接不畅,极易脱节形成断“链”,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率不理想。他认为,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两者全过程的深度融合,“以需求为牵引、以目标为导向,能避免很多无效、低效研究,同时也能加速产业价值的实现。”
“要强化创新型企业家整合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作用,让创新型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李萌建议,协同央企、民企、高校资源,促进电力行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融合的途径。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志坦表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企业、行业和政府从三个维度协同发力:一是搭好平台、加强合作,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如广东、江浙等地通过积极作为打造活跃创新生态,企业深度参与,共同构建跨领域资源对接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二是做好人才培养和资金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为转化提供关键要素支撑;三是强化规划引领与产业推广,政府、行业从宏观层面明确转化方向,企业积极落实,推动成果从研发到应用的推广,多管齐下提升转化效果。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