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兴:我的“手术台”在大山深处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2021-09-09

我的“手术台”在大山深处

——专访“油井医生”杨义兴

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 苏伟

  大家常说:“修井工人苦不苦,每天要吃二两土。”但在扎根大山深处露天井场26年的“油井医生”、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井下作业大队高级技师杨义兴眼中,修井工作不只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因为每当在生产一线遇到修井难题时,就需要不断研究、琢磨,每一个细节的考量、每一个工具的打磨、每一个数据的测算,都不能有半点马虎。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油气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杨义兴始终相信技术创新的坐标永远在现场,油井在哪里,“主战场”就在哪里。“我将继续坚守原油生产最前沿,瞄准生产技术难题,主动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思路、找办法、找答案,掌握新知识、锤炼新技能,把修井作业做精做专,用握在手里的技能和实实在在的产量支撑油田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加油争气’。”

  中国电力报:“油井医生”是个怎样的职业?职业生涯中有哪些事令您记忆深刻?

  杨义兴:人生病了要看大夫,采油的油井生病了就要找修井工,我就是这样的修井工,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油井医生”。作为“油井医生”,我们要在地面上,对地表3千米以下的井身进行故障分析,在直径12.4厘米的采油井口为故障油井“做手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手术台”都是在偏远的大山深处露天的井场上。不管春夏秋冬、平日还是假日,我们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只要油井出现故障,我们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在修井工作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参与“抢扶城47—6井”会战。当时寒风凛冽、井况复杂,修井工具又不合手,需要改装、加工特殊修井工具。手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指头上全是裂口,一握管钳,手就钻心的痛,头上直冒冷汗,但我咬牙挺住了。经过我和同事们不懈努力,成功将井下落物打捞出来,使一口濒临报废的井“起死回生”,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这件事更加激发了我刻苦钻研技术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到目前为止,在我手中“起死回生”的油井已有近300口,我研发的修井工具中有31件取得国家专利,58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电力报:您是如何干一行爱一行,将这项工作做到极致的?

  杨义兴:“石油工人心向党”。在我们中国石油,有数万名基层员工和我一样常年奋战在生产一线,为了多产油气,他们甘愿扎根荒原、坚守大漠,为国家油气资源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石油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对我而言,就是用心修好每一口井,让油井多产原油。我工作26年,写下4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画出几万张的钻具结构图,记下数千个技术数据和计算公式,也渐渐迷上了油井在我手里“复活”的感觉,更体会到了“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的真谛。

  油气资源多蕴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们长庆油田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自然环境恶劣,为了能多产油气,数万名员工常年扎根荒原大漠,舍小家、顾大家,在“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铸丰碑”,把石油和天然气从地下数千米深处源源不断地采出来,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怨无悔地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油气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石油力量。

  中国电力报:作为能源行业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您今后将如何继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美好用能体验?

  杨义兴:长庆油田是目前国内年产量最高的油气田,2020年生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年产油气当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对我们来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我们时刻牢记的责任使命,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油气能源是石油人不懈的追求。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油气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我相信技术创新的坐标永远在现场,油井在哪里,我的“主战场”就在哪里。我将继续坚守原油生产最前沿,瞄准生产技术难题,主动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思路、找办法、找答案,掌握新知识、锤炼新技能,把修井作业做精做专。

  中国电力报:谈谈您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杨义兴:我是一名修井工,如何快速抢修油井是我的本职工作。大家常说:“修井工人苦不苦,每天要吃二两土。”但我认为修井工作,不只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每当在生产一线遇到修井难题时,就需要不断地研究、琢磨,每一个细节的考量、每一个工具的打磨、每一个数据的测算,都不能有半点马虎。我觉得“工匠精神”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将工作做到极致、做出境界。

  2006年,我们有一口日产12吨的高产井发生故障,我在井场上住了4个月也没能让这口井恢复“健康”。眼看这口井要报废了,我心里觉得特别憋屈,吃不下,也睡不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他们有一口故障井和这口高产井的情况非常相似。我在他们的方案中得到启发,连夜编写施工方案,立下“军令状”,重返井场接着干,结果用了7天时间就让这口井“活”了过来。我觉得不轻易言败、不随便放弃,处处留心、次次精心,也是“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于彤彤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Copyright © 2001-2020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电力报》、《中国电业》上的新闻,版权归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中国电力新闻网登载新闻业务的函:国新办发函[2000]232号。京ICP备1501736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09026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6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238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21 互联网举报中心

广告直拨:江蓬新 010-5223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