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9-23 16:34
张玉峰 吉春宇
白山松水,沃野千里。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当自然禀赋与发展决心碰撞,吉林电网的绿色发展结出了丰硕成果:风光装机突破2300万千瓦,绿能发展势头强劲;90天连续投产3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速度刷新纪录;客户满意率99.50%,“吉速办电”深入人心……
可喜成绩的背后,是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电力”)“十四五”探索走好夯基垒台、提质转型、突破跃升发展新路的生动实践,也是扛牢保供首责,赋能经济发展,服务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扛首责 强网架
1~8月,吉林省全社会用电量65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面对日益攀升的用电需求,扛牢保供首责、建强网架结构是关键。
从高空俯瞰,20座500千伏变电站如璀璨明珠遍布吉林大地,铁塔银线,撑起电网脊梁。
五年间,吉林电力500千伏主网建设进入“快车道”,10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相继开工或投运,360余项基建重点工程加速落地,66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线路长度分别增长24%和82%,500千伏电网“两横两纵”、220千伏环网结构的总体格局持续优化,保供能力和数智化水平显著提升,如今的吉林电网正向“四横四纵、东西互济”的“吉智”电网阔步迈进。
建强电网“主动脉”的同时,也要补强配网“毛细血管”。
长春作为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核心,GDP独占全省半壁江山,对供电可靠性有更高要求。今年883项防灾减灾及补短板工程正高效推进。
视线扩大到全省范围。2024年初,吉林电力高标准启动“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三年行动”,首战1195项工程成效显著,在当年寒潮雨雪天气中实现电网零跳闸、零故障、零停电。今年,2124项补短板工程正顶格推进,确保在寒潮天气来临前全部竣工。
“十四五”期间,配网老旧设备改造、配网馈线自动化改造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扎实开展,配网智能化和实用化水平得到提升。“力争2025年底,供电可靠率达到99.853%,较2020年提升0.037%。”吉林电力设备部主任王铁钢充满信心。
扛牢电力保供首要责任,还体现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中。
2023年8月,吉林省迎来入汛最强台风暴雨,同年11月,寒潮暴雪再次来袭,在电力设施受损的关键时刻,吉电铁军迅速响应,筑起防汛救灾的“光明防线”;60小时浴雪融冰,以最快速度让灯先亮起来、让百姓心安下来。
今年7月连续高温,吉林省最大负荷突破1400万千瓦,七创迎峰度夏历史新高。面对用电“尖峰时刻”,该公司上下紧密协同、密切配合,省间支援互济、现货市场购电等多种“组合拳”精准发力,凝聚起电力保供的强大合力。
促转型 助“双碳”
晨风初起,白城通榆的“大风车”缓缓转动;日头正盛,延边汪清“光伏矩阵”熠熠生辉,此刻风能、太阳能正转化为绿色电能,输送至各地。
吉林省地处松辽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区,潜在风光资源开发量达数亿千瓦。2022年,《吉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提出计划到“十四五末”,全省新能源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作为省内能源行业“链长”,吉林电力锚定生态强省目标,发挥电网企业平台枢纽作用,助力能源低碳转型。“提前9个月投运乾安(布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有力保障了国家第一批‘沙戈荒’基地项目并网需求。”吉林电力发展部主任林勇说。
一批批重点工程的加快落地,吉林新能源发展蹄疾步稳:截至7月末,吉林省风光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300万千瓦,赶超煤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这意味着曾经的“煤电重地”,已悄然变身为“绿电高地”。
风、光有感无形,如何监测、如何调度?吉林电力以新质生产力给出答案。
在省电力调控中心,调度员熟练操控新能源实时平衡监视系统、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确保清洁能源充入电网的每一点负荷空间。在白城通榆八面风电场,世界首套静止同步调相机人工短路试验成功,对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保障电网安全意义重大。在松原乾安全国首套严寒地区共享式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内,运维人员将新能源高峰出力的盈余电量存储起来,以备补充电力缺口。这些由吉林电力自主研发、含“智”量超高的新系统、新技术、新成果,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建设保驾护航。
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保量”是基础,“稳率”是关键,“消纳”是手段。
在绿能产业园中,增量配电网把周边风电、光伏发电直接接入园区企业;试点企业用“风火打捆”模式,实现能源自给,且不占用省内消纳空间。这些创新举措让绿电不再“窝在家里”,而是直接变成产品、流进工厂。
与此同时,吉林电力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省内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现货“1+7”规则体系,组织开展“源网荷储”短期交易,以价格信号刺激负荷侧响应,释放新能源消纳潜能。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累计达成中长期外送合同120.63亿千瓦时,省间绿电交易量达到0.13亿千瓦时。
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供给,也悄然融入生产生活。
在长春蔚山路充换电站,每台新能源车使用的电都来自新能源;长白山华美度假区实现全天候100%绿电供应;在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带碳计量功能的电能表、智慧观“碳”平台,帮助企业节能降碳;松原查干湖“零碳”小镇正加速建设……绿色低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兴产业 惠民生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用电量13.21亿千瓦时,第二产业用电量261.08亿千瓦时,第三产业用电量123亿千瓦时,吉林省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7%,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捷报频传的背后,离不开用电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在吉林化纤集团的生产车间,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一根根碳纤维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21年以来,6万吨碳纤维项目、6600吨碳纤维热场材料项目接连启动,“中国碳谷、世界碳都”的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宁可让电等发展,不能让发展等电。吉林电力编制碳纤维产业链电力规划,量身定制供电方案,开辟办电绿色通道,助力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五年以来,累计为吉林化纤新建增容47.5万千伏安。在吉林化纤董事长宋德武看来,良好的用电营商环境和可靠的电力供应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在长春汽开区供电中心,陈列着新能源最新车型,作为全国首家智能互动“4S店式”供电营业厅,可为客户提供购车咨询、租车订购、充电桩业务办理的“一条龙”服务。同时也为汽车产业提供配套装置的“小微”企业,提供“三零”服务,助力企业降本节支。
五年间,低压用户办电“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高压用户用电报装“省力、省时、省钱”已在全省全面普及,累计为43.85万个客户节省办电投资超过38.2亿元,办电时限压减30%以上。
此外,吉林电力积极拓展“刷脸办”“一证办”“线上办”等便民办电业务,30项业务依托“网上国网”APP一次都不跑,让办电流转在指尖方寸。
从用电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到卓越供电服务体系加速构建,用电营商环境之“优”让吉林成为企业成长沃土、投资兴业宝地。
视野从城市转向乡村。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吉林广袤的黑土沃野上,电靓乡村正释放崭新活力。在四平梨树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吉林省首个集源网荷储于一体的“光储微电网”为粮食加工设备、农田自动浇灌装置等设备提供动力。在延边光东村,21家大米加工企业相继落户,五年间供电容量翻10倍,大米产量屡创新高。
从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到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乡村电气化工程,一项项惠民工程让城乡电网服务均等化成为现实。“十四五”期间,吉林电力累计改造10千伏线路17368.06千米,新建及改造变压器9274台、低压线路12370千米,为农业发展注入动力。
延伸服务到乡村,小网格释放大能量。吉林电力积极推动“村网共建”,设立455个便民服务点、9503个服务网格,实现村民办电不出村、相关业务办理“一次都不跑”。供电员工为粮食春播、夏灌、秋收、销售提供“一站式”供电增值服务,全面满足1.78万眼存量高标准农田机井接电需求,切实打通助力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