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3 10:15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邱燕超 通讯员 徐学欣
从哈密石城子的第一块光伏板,到阿勒泰草原上挺拔的风机,国家电投人以绿色为笔,以科技为墨,在166万平方公里的壮美新疆,绘就了一幅能源发展与民生改善相融合的时代画卷。
2025年秋,天山南北层林尽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的辉煌时刻。从哈密向东天山脚下出发,一路向西,辽阔疆域之上,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的光伏板如蓝色海洋般潋滟生辉,风力发电机似白色森林般巍然屹立,共同勾勒出一幅绿色能源与壮美山河交相辉映的时代画卷。
自2006年进疆,十九年来,这家能源央企与新疆发展同频共振、血脉相连。截至目前,国家电投在疆电力装机1712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0.42%,规模位居全疆前列,以实际行动为自治区70华诞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绿色贺礼。
绿色赋能,打造能源转型的新疆样本
新疆风光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如何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国家电投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在哈密石城子光伏产业园,40多万块光伏板在戈壁滩上逐日而舞。这里是新疆光伏产业的起点——2012年7月,新疆首个光伏特许权示范项目在此全容量并网发电。
“这一度度从光伏板发出的电,点亮了新疆的绿色梦想。”石城子光伏电站副站长赵亮告诉中能传媒记者。
如今,石城子光伏产业园区已入驻企业15家,投产项目38个,并网装机890兆瓦。大面积覆盖的电池组件、道路及场站绿化,有效改善了当地“风吹石头跑”的沙戈荒地貌,生态效益明显。
追风逐日的脚步不曾停歇。2016年7月,随着三塘湖第四风电场首台风机并网发电,哈密能源公司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20万千瓦,成为国家电投首批八大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之一。
“以前这里是‘风吹石头跑’的荒滩,现在风机转起来,不仅送来了电,还让我们在家门口就有了工作。”三塘湖风电场运维员李天鹏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的经历正是国家电投“产业兴疆”的生动缩影。
在距离哈密690公里外的阿勒泰,布尔津县60万千瓦风电配套80万千瓦时储能项目首台机组于2024年1月并网发电,使国家电投在阿勒泰区域管理的新能源电力装机达到142万千瓦,建成国家电投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疆能源化工”)第二个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国家电投木垒30万千瓦风电项目创下“新疆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新纪录”:18天完成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实现同期开工建设单位中首家完成风机基础浇筑、首台风电机组吊装和全部风机吊装、首家并网发电四个第一。
2025年,新疆能源化工产业布局再提速:哈密北100万千瓦风储一体化项目、哈巴河新能源一期27万千瓦风电项目、塔城100万千瓦风储项目等一大批优质项目加快推进。
截至2025年6月,国家电投新疆能源化工电力管理装机已超1300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90%,产业和项目在全疆13个地州和全国13个省区均有布局。
智慧引领,科技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6毫秒,足以使一束电跨越3324公里,自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直达安徽宣城。在这束电的出发地,科技创新正在让能源生产变得更“聪明”。
在五彩湾北二电厂,有一名“特殊”的职工——智能巡检机器人,每天24小时不停歇地在近两公里的斜坡式输煤廊道巡检,第一时间掌握输煤皮带跑偏、撕裂、打滑等情况,并进行事故预警。
“人为巡检每次需要2个小时,智能巡检机器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五彩湾发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田永强介绍,智能巡检只是智慧电力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该电厂攻克了“全烧准东煤”这一世界性难题,“智慧电厂燃煤机组100%燃烧准东高碱煤关键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运用以来,累计节省成本约2.3亿元,对拓展高碱劣质煤利用途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哈密能源公司生产运营中心,36座新能源场站、254.85万千瓦装机的实时数据如江河汇流般在此汇聚,实现了与场站数据同步、实时监控、智能分析、大数据预警、产销协同等功能。
2024年,新疆能源化工落实国家电投“一省一中心”方案,构建了以乌鲁木齐生产运营中心为省域中心,哈密、塔城、阿克苏为“分中心”的生产运营管理架构,全面统筹管理国家电投在疆新能源存量资产。
走进乌鲁木齐生产运营中心,巨型电子屏上无数光点如繁星闪烁,数据流实时跳动——昌吉、吐鲁番、乌鲁木齐、博州、阿勒泰五区域66座新能源场站、468万千瓦装机的生产数据在此汇聚。
“这是我们的‘智慧大脑’,能实现对新能源场站的全监全控、智能调度。”值班长鲍树民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开发基于DeepSeek的新能源生产运营大模型应用,进一步提升集约化、专业化管理能力。”
截至目前,新疆能源化工已累计获得知识产权205项,33座场站成功实现“少人(无人)值守”,建成“最短小时工作圈”,大幅降低维检成本的同时,新能源故障损失电量同比显著减少6043万千瓦时。
产业兴疆,深度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祖国西北边陲巴尔鲁克山脚下,铁列克提风电场不仅是兵地同心协作、共筑绿色发展的生动见证,更以挺拔的风机为笔,在戈壁荒漠书写着兵团精神的时代新篇。
这里的风,是终年不息的“劲敌”;这里的冬,是动辄封山的“考验”。即便如此,国家电投的建设者与守护者们从未向困境低头。他们把封山的积雪当作坚守的勋章,将“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小白杨精神融入血脉。
“以前冬天下雪就吃不上新鲜菜,现在30天收一茬,职工们随时都能吃上新鲜蔬菜。”铁列克提风电场值班员赵羽薇摘着新鲜收获的生菜说道。集装箱式小型智慧蔬菜工厂,这个投入20万元的“小菜园”,有效解决了风电场职工长期以来的“吃菜难”问题。
产业扎根之处,民生关怀亦如影随形。在海拔4200米的阿尔金山山脉中段,距离巴州若羌县城500多公里的祁曼塔格乡,于2020年7月彻底告别了没有电的日子。
新疆能源化工党委量身打造祁曼塔格乡“离网型光伏+储能”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有效解决了祁曼塔格乡群众服务中心及周边牧民2000多平方米供暖和用电、取水等问题。
民生改善不止于能源保障。仅在哈密区域,新疆能源化工党委累计投入超60万元,涵盖就学、医疗、生活救助及产业培育领域。其中哈密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绿电交通项目,将48个充电站、292桩充电桩分布在哈密市全域,被评为哈密市“十大民生实事”之一。
作为国家电投在疆发展的重要践行者,新疆能源化工始终心系“国之大者”,将企业发展融入新疆发展大局。耗资逾十亿元,先后建成阿拉尔市医院、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乌雪特“富民兴牧”水利工程等一大批民生项目,极大改善了受援地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在新疆能源化工,2276名职工中,少数民族221人,新疆籍员工1638人,2025年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化招聘中本地化员工比例达62%。
自2013年以来,新疆能源化工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126名干部到全疆11个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累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2400余场次,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380余场次。
“这里的第一座风电场就是我们建造的。”木垒新能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明说,“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发电,更重要的是让新能源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2024年,国家电投向木垒雀仁乡捐赠10万元升级畜牧兽医站;向英格堡乡捐赠5万元修复基础设施;走进铁尔沙克学校举行“映山红”书屋图书捐赠活动,精心挑选2000余册优质图书,为边疆学子的成长之路点亮知识明灯。
十九年来,国家电投人把红色基因融入绿色发展,将“左公精神”化作实干担当,让绿色电力成为改善民生福祉、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展望未来,国家电投新疆能源化工将继续紧贴自治区发展脉搏,持续赋能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融入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为推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