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1-07-20 11:12
聚力清洁能源科技创新 持续引领技术进步
——专访中国华能集团科技部主任许世森
中国电力新闻网 记者 刘泊静
中国华能集团被誉为中国电力工业的一面旗帜。从能源科技发展的维度看,华能这面旗帜在众多关键领域引领着行业发展,燃煤发电技术、绿色煤电技术、水电工程技术等方面实现国际领先,四代核电技术、工控系统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国华能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推进,海上风电、新一代光伏等新能源技术创新进展迅速。
近日,中国电力报记者对话中国华能科技部主任许世森,了解该公司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分享华能的科技创新之道。
记者:请您系统介绍中国华能集团科技创新重点集中在哪些领域,实现了哪些关键突破?
许世森:“十三五”时期,中国华能集团党组带领全集团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认真落实国资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扛起中国华能作为骨干央企的政治责任,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聚焦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和行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努力在突破发电行业“卡脖子”问题中担当作为,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和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
国家煤炭清洁发电示范工程——我国首座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IGCC)示范电站创造连续运行时间的世界纪录,使我国成为与美、欧、日并列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制出“世界首创、中国原创”水力式升船机,实现升船机发展史上的一次技术跨越,在高坝通航领域成就中国品牌,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首台具备第四代安全特征的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建设进入全面调试阶段,攻克超大型核级锻件、超长传热管制造等全部核心技术,研制世界最大最重的压力容器、全球首台螺旋管式组件式直流蒸汽发生器和磁悬浮轴承主氦风机等关键设备,开创了国内、甚至世界工程领域超大容积、超高气压系统试验的先例。
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套100%国产化分散控制系统(DCS)一华能睿渥,在福州电厂350兆瓦机组及玉环电厂1000兆瓦机组成功应用,全面提升了能源电力重要基础设施运行的本质安全水平。
研制出世界首台10万吨/年级的燃烧前二氧化碳捕集工业装置,使我国在碳捕集领域跃居国际领先行列。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一种相变型二氧化碳吸收剂,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相变型燃煤烟气1000吨/年碳捕集中试装置,系统再生热耗国际最低,比传统吸收法降低45%以上,为实现“碳中和”愿景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低温法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近零排放技术(COAP) ,建成国际首套中试试验装置,实现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氧化硫、氯化氢、汞等重金属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多污染物一体化近零脱除,并具备一体化脱除二氧化碳的技术潜力和能力。
研制出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700℃高温材料实炉验证试验平台,等效运行时间近3万小时,运行水平超过国际同类平台。自主研制出具有高性价比的700℃等级高温合金材料HT700,为我国650℃、700℃新一代超超临界电站的建设运行解决“卡脖子”问题。
突破传统水蒸汽发电模式,成功建成世界上容量最大(5兆瓦)、参数最高(600℃等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领先美国正在建设的同类试验平台。该技术具有发电效率高、灵活性好的特点,能够为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电网提供调节电源。
国内首创汽轮机低压缸零出力技术,实现燃煤机组灵活、经济调峰,为未来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电网带来的安全稳定性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推动国家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
建成世界首座660兆瓦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电厂(华能安源电厂),以及当时世界发电效率最高、环保指标最优的1000兆瓦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电厂(华能莱芜电厂),使我国二次再热循环发电技术从跟跑、并跑到实现领跑。
投运亚洲装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建成国内离岸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大丰海上风电场;建成国内首个旋转流潮汐海域风电项目——灌云海上风电场;建成国内首个全寿命周期闭环海上风电运维数据平台。
记者:华能集团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形成了哪些好的方法经验?采取了哪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动力的有效措施?
许世森:华能集团党组和舒印彪董事长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深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活力等工作,制定实施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是多措并举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多元化研发投入增长机制,强化科研费用筹集力度和集中使用,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加强研发投入统计工作,实行月报制度,密切跟踪掌握投入情况。在年终考核时,贯彻落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加计扣除”等国家优惠政策,调动产业(区域)公司提升研发投入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的考核激励。强化绩效考核奖惩和激励作用,将科技创新绩效权重大幅提升到10%~15%,鼓励产业(区域)公司主动承办并落实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科改示范行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在选人用人、成果激励、加大研发投入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和制定科技项目示范和首台(套)任务的激励措施,建立快捷的新技术、新产品准入制度,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保障机制。以重大科技项目凝聚人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参与人员的保障和激励,打造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奖励机制,对优秀创新成果予以表彰和奖励。制定实施“特别贡献奖励实施方案”,向有功人员发放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有效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健全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结合“科改示范行动”,出台《科技型企业改革方案》,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努力营造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合理容错的良好氛围,形成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和示范效应,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四是大力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按照“放管服”改革精神,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确保各项改革政策接得住、用得好。
记者:面对能源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3060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等新的部署,华能是否会调整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安排,下一步有哪些重点方向和举措?
许世森:华能集团党组将“科技创新实现新领先”作为集团公司“十四五”六大战略任务之首。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攻关任务。重点攻克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清洁能源“卡脖子”“短板”问题,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加强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勇当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力量,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持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坚持面向公司高质量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制定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电力技术创新路线图。实施“华能十大科技项目”,力争在高效低成本新能源、高海拔水电、新一代核电、绿色氢能、智慧能源系统、CCUS等领域取得一批中国第一、国际先进的标志性重大成果。
坚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发新一代新能源、先进储能、高温气冷堆制氢、燃料电池发电、二氧化碳转化利用等前沿性技术,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坚持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以智慧能源数据中心、财务共享中心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提升数据资源价值,大幅降低运行成本,加快实现公司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新能源、智慧火电、智慧水电、智慧煤矿。
责任编辑:陈晨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