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产业园标准”地方版出台 工业体系如何“绿”起来?
李东海
5月6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为扎实推进零碳产业园落地,形成可执行、可参照、可复制的规范标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以下简称《建设规范》)地方标准于4月28日起正式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包括已经发布的《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在内,会同即将发布的《零碳产业园计量评价规范》地方标准,内蒙古有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形成零碳产业园完整的地方标准体系。
地方版“零碳产业园标准”全国可依
“双碳”战略目标下,近几年国内零碳园区、近零碳产业园等概念纷纷被提出,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参与热情高涨。但如何建设“零碳园区”,一段时期内缺乏一套可执行的标准体系。
作为传统能源大省,内蒙古具有丰富的风光资源,其中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风光”无限,潜力无穷,是建设零碳产业园的优势地区。
2022年4月,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正式建成投产。该园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支柱,规划到2025年助力当地实现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创造10万个绿色高科技岗位,每年实现1亿吨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
随后,鄂尔多斯市棋盘井工业园区零碳无尘智慧物流园、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零碳园区、通辽市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内蒙古大胆开展零碳实践,从自治区到市、县涌现出多个零碳概念园区。
基于零碳园区的建设实践,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零碳产业园地方标准,从规划布局、统计核算、减排路径、评估改进、信息披露等方面为零碳产业园的建设提供统一、清晰的前瞻性指导。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处长费毅表示:“此次发布的《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结合了政企研的强大力量,参考了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的实践经验,从零碳产业园的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形成零碳产业园建设的系统地方标准,对于促进内蒙古能源和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该系列标准起草工作组表示,内蒙古发布的这套零碳产业园系列地方标准,是目前第一套由地方政府发布的零碳产业园系列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在零碳园区建设、绿色电力评价领域的标准空白,也使得低碳、零碳产业园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快速复制有据可依、有的放矢。
为绿色工业体系建设提供内蒙古样本
据悉,《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提出并归口,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上海远景科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等产学研机构联合起草。
该建设规范对零碳园区的建设提出了整体的方向性指导,包括建设原则、园区主要系统构成、建设中的重点工作、运维管理等内容,是零碳产业园标准体系的支撑基础。例如,对于低碳、零碳能源系统,该标准提出要优化用能结构,提升在用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零碳园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应不低于园区总体使用能源的80%,以绿色直供的方式作为电力消费的首选途径,提高园区可再生能源直供比例。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经济运行局副局长强华表示:“《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鼓励电力用户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在此基础上还支持企业通过电力交易市场进行绿色电力交易,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这将是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悉,零碳产业园被业界称为“绿色新工业体系”的摇篮和载体,内蒙古鄂尔多斯作为零碳产业园先行先试区,积累了丰富经验。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已入选COP27《2022企业气候行动案例集》,并作为唯一中国案例被写进世界经济论坛《产业集群向净零排放转型》报告,为推动产业集群零碳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打造绿色制造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央对各地区、特别是高碳排地区提出的严格要求。依托零碳产业园,内蒙古可以完成可再生能源就地生产与消纳,吸引企业落地,形成产业聚合生态,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零碳产业园建设的实践,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零碳产业园的地方标准,将加速零碳产业园落地,助力内蒙古绿色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