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25-08-20 17:25
7月初,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宣布将投资约48亿美元,用于将Reduc炼厂与 Boaventura能源综合体进行一体化运营。此举旨在应对全球燃料需求增速放缓的趋势,通过发展高利润化工品业务,增强企业在能源转型背景下的盈利韧性。
油气巨头转型 化工业务重塑
早在2018年,国际能源署就预测塑料等石化产品需求将成为推动未来石油消费增长的主力。相较于日渐趋缓的燃油消费,化工品被视为“最后的增量市场”,这一预判使得石油巨头们纷纷将化工业务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壳牌(Shell)等公司正重组其化工资产,以提升盈利水平。壳牌新任CEO(Wael Sawan)上任后,提出精简业务、聚焦高回报领域的计划,通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或出售部分资产,优化其在美国的化工布局,同时对欧洲业务实施“高端提质、择机关停”的安排。壳牌已于今年4月出售新加坡能源化工园中位于毛广岛和裕廊岛的炼油和化工资产,并表示该举措将使其化工业务在2030年前“更精简高效”。传统油企正聚焦优势区域与高附加值产品,剥离亏损或冗余的化工资产,以增强整体盈利能力。
与壳牌在化工领域实行精简与聚焦并行不同,bp则较早退出传统石化行业。早在2020年,bp就将其全球石化业务(涵盖对二甲苯、醋酸等板块)以50亿美元出售给英力士(Ineos),将这一决定视为聚焦清洁能源、减少油气依赖的重要一步。同时,bp已启动战略重审,将“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股东回报”作为核心目标,计划到2027年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筹集约200亿美元,其中包括已启动战略评估的Castrol润滑油业务出售。公司同步推进成本削减与组织精简,通过集中资源投向高回报领域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资本回报率。
总体而言,西方石油巨头正将化工业务视为能源转型时期的重要支柱。一方面,化工板块能够消纳原油和天然气产量,保障上游业务的销售出路;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化工品利润率相对稳定,可在油价波动时对冲炼油燃料板块的风险。因此,传统油企或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或剥离低效业务、集中优势资源,来强化竞争力。无论采取何种路径,其核心目标都是在上游资源与下游市场之间构建更紧密的价值链,以提升抵御能源转型冲击的能力。
挺进高端 深耕融合
近年来,全球化工产业的布局正在不断演进。除了欧美传统能源公司外,海湾国家、亚太地区正加快进入高端化工领域,凭借资源禀赋、资金实力以及政策支持等优势,逐步在全球化工版图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海湾产油国依托低成本原料和充裕资本,持续向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通过跨国并购、海外投资等方式,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与此同时,亚太地区依托庞大的市场需求、完善的产业体系与能源业务的紧密结合,成为大型化工一体化项目的重点建设区域。这一多点崛起的趋势,使全球化工行业在欧美之外形成了更多元的力量分布,也为国际化工合作和市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正加快布局,谋求从区域油气公司成长为跨国化工巨头。在本土与奥地利石油天然气公司(OMV)合资成立博禄国际集团(BGI),在合资运营大型聚烯烃基地的基础上,近期瞄准欧洲高端制造业,收购德国科思创,为公司引入聚氨酯和高性能塑料领域的尖端技术与市场份额。但欧洲监管机构的介入也凸显了这一趋势的敏感性:当中东资本大举进入欧美高端化工行业,地缘政治与产业安全考量正成为新的变量。无论结果如何,ADNOC对科思创的执着表明,海湾产油国已不满足于出口原料,而是在沿产业链持续攀升,直至占据价值链高端。
亚太市场同样是能源与化工融合的主战场。今年4月,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签署《延布炼厂扩建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将依托现有装置,新建180万吨/年乙烯、150万吨/年芳烃装置及配套下游聚烯烃装置,最大化炼化一体化协同效应,打造全产业链创新生态。投产后,项目将有效提升高端石化产品的生产能力,推动沙特工业多元化发展,满足全球市场需求。印度石油公司则计划投资6100亿卢比,在奥里萨邦帕拉迪布建设一座世界级石化综合体。拟建的石化综合体将配备双原料裂解装置及配套下游装置,可生产苯酚、聚丙烯(PP)、异丙醇(IPA)等多种石化产品,旨在形成覆盖基础原料至高附加值产品的完整价值链。
从海湾到亚太,这些大型化工投资与并购项目不仅在区域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技术交流与市场互通。随着新兴力量不断融入全球化工体系,行业的区域分布和合作模式正变得更加多元化,为全球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化工融合生物 创新驱动未来
在生物基塑料与材料领域,国际能源巨头正加快与生物材料企业的协作,推动高分子材料低碳转型。2024年初,壳牌(Shell)旗下化学品部门开始向巴西塑料生产商Braskem供应经生物认证和循环再生的丙烯原料,用于生产生物基聚丙烯。这一合作通过质量平衡认证,将部分化石原料替换为生物质和回收原料,使塑料的生产更可持续。壳牌以生物质赋能传统丙烯供应,不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促进塑料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在生物燃料与生物能源方面,大型能源公司正把生物制造技术嵌入现有炼油体系,扩大可再生燃料产能。埃克森美孚的加拿大控股公司帝国石油(Imperial Oil)已在阿尔伯塔省埃德蒙顿的Strathcona炼厂投产,并建成可再生柴油装置,名义产能约2万桶/日。该装置以加拿大本地农业油料作物等生物为原料,生产出无须改动发动机即可使用的“绿色柴油”,并且适应严寒条件下的燃料需求。这一举措表明,传统炼油厂通过技术改造,能够与农业供应链协同,将植物油转化为高品质柴油,实现与化石柴油的无缝融合。
展望未来,“化工+生物”将成为传统能源企业可持续转型的关键路径之一。从原料端看,生物质,例如农作物、林业副产物、食品加工废弃物是自然界可再生且可循环的碳源。这些资源经过预处理、热化学转化(如气化、热解)或生物转化(如酶解、厌氧发酵)后,可获得与石油、天然气化工等效的基础化学品单体,如乙醇、乳酸、丁醇、丙烯酸等。这一过程不仅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能实现碳的闭环循环。从技术端看,生物催化、发酵合成等生物制造手段与化工工艺的结合,正在突破传统化工在能耗、选择性和环境影响方面的限制。例如,通过定向改造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可以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精准合成具有复杂结构的功能分子,这些分子在传统化工路径中往往需要高温高压和多步反应才能获得。
从产品端看,生物基塑料、生物燃料等绿色产品的商业化,正在为能源和化工企业开辟新的市场空间。生物基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塑料,具有可降解性和较低的碳排放特性,契合全球日益严格的塑料法规和消费者对可持续包装的需求。生物柴油、可再生航空燃料等则直接面向交通运输减排目标,这类产品不仅能帮助企业满足碳排放法规要求,还可凭借环保性能提升品牌附加值。
这一切并不与现有化工业务割裂,而是有机融入原有价值链:炼厂可以升级为生物炼制厂,化工园区可以布局生物发酵单元,石化物流网络同样适用于生物产品分销。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使能源企业能够在低碳时代继续发挥自身规模和供应链优势,同时大幅减碳。随着石油“减碳”与化工“增值”目标的融合推进,能源公司在化工和生物制造领域的布局将更加深入。(赵婧岑)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