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观点

政策技术多维发力 全球CCUS产业进入加速期

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25-08-20 13:44

  编者按: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CCUS正从“备选方案”跃升为诸多国家的关键减碳手段。从电力、钢铁等行业的刚需驱动,到国内外政策红利释放的投资热潮,CCUS产业加速扩张的势头已然显现。中国石油报本期将聚焦CCUS的发展图景,与您共探其如何重塑能源格局,共赴绿色未来之约。

  美国政策导向凸显CCUS战略优先级

  特朗普政府最新通过的“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被视作油气与煤炭行业的重大利好。该法案将二氧化碳驱油及其他利用方式的45Q税收抵免额度提升至与永久封存同等的85美元/吨二氧化碳,大幅缩小了不同碳利用技术路径之间的政策激励差距。更关键的是,法案明确将碳捕集设施、运输管道、封存工程及相关CCUS投资的收入纳入公开交易合伙企业(PTPs)的合格收入范畴,为行业吸引社会资本扫清了制度障碍。

  特朗普政府在能源政策上的调整颇具争议:其认为对太阳能、风能等间歇性技术的长期补贴扭曲了能源市场,削弱了电网可靠性,因此终止了相关补贴。支持者则称,经过10年的发展,风光能源已具备成本竞争力,理应接受市场检验。值得注意的是,为适配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煤电机组深度调峰需求激增,其能耗增幅与煤电碳捕集项目相当;而光伏、风电全生命周期(从矿物开采到设备处置)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让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将CCUS作为主力脱碳技术——毕竟化石能源仍占全球能源消费的87%,其脱碳被视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更优选择。

  然而,45Q税收抵免的申领门槛并未降低。永久封存需提供符合ISO标准的监测、报告与验证(MRV)数据;二氧化碳驱油项目除基础MRV外,还需额外提交生产井口二氧化碳再捕集认证,以及泄漏量核算报告;二氧化碳转化利用项目则必须通过美国能源部与国税局认可的全生命周期评估(LCA),证明其实际减排效果。历史上,部分美国油气公司因MRV资料不全被追责,这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CCUS项目敲响了合规警钟。

  尽管特朗普政府取消了部分低效项目(如天然气发电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高成本煤电吸附法捕集等),但整体对CCUS持积极态度——该技术能助力解决其关注的能源安全、可负担性与电网韧性问题。美国环保署(EPA)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第Ⅱ类和第Ⅵ类二氧化碳注入井审批量已突破230口,项目申报热度持续攀升。美国能源部《商业起飞的途径:碳管理》报告预测,到2030年,CCUS与碳移除(CDR)技术可实现5.7亿—12.2亿吨/年的减排量,为美国经济创造750亿—1100亿美元的增加值,带动20万—30万个就业岗位;2050年减排量有望达20亿吨/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将CCUS作为其国内跨党派合作的重点领域。

  油气公司主导全球CCUS规模化发展

  欧盟委员会2025年5月通过的授权法规明确,油气生产商需按2020—2023年产量比例分担《净零工业法案》中2030年5000万吨/年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量指标。其中,年产量低于61万吨石油当量、占欧盟总产量5%以下的企业可豁免,其余44家企业须在2030年底前具备可操作的二氧化碳注入能力,这一强制分摊机制倒逼油气企业加速CCUS部署。

  咨询公司GlobalData在其发布的《碳捕集与封存:战略情报》中指出,2025—2030年全球CCUS市场潜在复合年增长率达49%,独立封存能力增速更高至59%,反映出行业向永久封存转型的明确趋势;到2030年,全球474个CCUS项目总产能将达8.12亿吨/年,北美(主要是美国)将占据35%的市场份额;燃烧后捕集技术将主导市场,占比73%;发电行业将取代天然气净化行业成为主要应用领域,而Synergia能源、埃克森美孚、bp将成为全球领先的CCS运营商。

  国际油气公司正全面推进CCUS/CCS全链条创新:斯伦贝谢6月推出Sequestri?碳封存解决方案,与旗下Capturi?模块化捕集系统形成完整的技术闭环,可覆盖从选址规划到运营监测的全流程,并已中标挪威北极光海上项目二期的海底注入系统工程。沙特阿美联合斯伦贝谢、林德集团建设的朱拜勒CCS集群,预计2027年投产后将实现900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能力;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则通过旗下XRG低碳投资公司,联合西方石油公司在美国南得克萨斯州建设50万吨/年直接空气捕集枢纽,计划投资5亿美元。

  资本市场对CCUS的青睐持续升温:高盛集团7月将斯伦贝谢旗下Aker碳捕集公司的持股比例从6.17%提升至7.97%;贝莱德(BlackRock)拟以12亿美元估值收购埃尼公司CCUS部门49.99%的股份,成为行业估值风向标。欧洲方面,英国政府6月批准98亿英镑支持HyNet与东海岸2个CCUS集群,其中东海岸项目由bp、Equinor、道达尔能源合资的北方耐力伙伴关系(NEP)主导,HyNet集群则以埃尼公司为核心建设方;挪威长船(Longship)CCS项目6月正式投运,由Equinor、壳牌、道达尔能源合资的北极光公司负责运营,首期年运输封存能力达150万吨,成为全球首个规模化跨国CCS项目。

  我国CCUS产业需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

  国际政策环境正倒逼中国CCUS加速发展。欧盟碳边境税(CBAM)将于2026年起逐步实施,2034年实现全品类覆盖,这将对我国钢铁、铝、电力、化工等行业的对欧出口带来挑战,而CCUS是降低产品碳足迹的核心技术选项。国际海事组织2025年4月通过的净零框架(2027年生效)及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对航运、航空领域的严苛要求(如规定所有从欧洲经济区内机场起飞的航班,自2022年起须混合加注一定比例的可持续航空燃料,2030年达到6%,2050年则要达到70%),更凸显船载碳捕集与绿色燃料技术的战略价值。

  目前,我国企业已在CCUS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中国石油大庆炼化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甲醇,上海电气洮南绿色甲醇项目稳步推进,中船集团七一一所研发的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系统成功应用。此外,中国石油新疆油田燃煤电厂百万吨级CCUS项目,以及长庆油田、吉林油田、大庆油田相关项目的建设,推动产业链向低浓度煤电捕集、长距离管道运输延伸,引领传统油气行业绿色转型。

  但我国CCUS发展仍面临三重核心挑战:一是项目结构失衡。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美国352个CCUS项目中,封存及“捕集+封存”全流程项目占比为52%,而我国除胜利油田百万吨级全流程项目外,多数项目规模较小且缺乏完整的MRV体系,净减排贡献有限。二是政策激励有待加强。我国《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仅覆盖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缺乏欧盟碳价、美国45Q税收抵免等支撑项目持续运营的长效机制,商业化可持续性较弱。三是配套机制仍需完善。二氧化碳封存的土地审批、地下孔隙空间权属界定模糊,项目审批流程较复杂,制约规模化部署。

  总体而言,推动CCUS产业良性发展,需构建“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制度保障”的三维体系:在技术层面,聚焦低成本捕集材料、高效封存监测等核心领域攻关,减少无效投入;在市场层面,借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机遇,为高耗能行业扩产提供减排服务,探索数据中心、零碳园区等场景的减排溢价机制(如“煤电+CCUS”绿电定价机制);在制度层面,加快出台封存用地管理、地下空间确权等法规,借鉴国外相关成熟经验制定CCUS技术出口战略,推动金融机构支持国际项目竞标。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CCUS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在全球低碳竞争中占据更多主动。(马劲风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