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贸易摩擦催动新型电力经营主体发展

来源:中国南方电网 时间:2025-05-13 17:00

  近期,我国贸易环境呈现高度不确定性,关税战在骤然升级后又有所降温。自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其“对等关税”政策正式生效以来,中美双方在短短数日内多轮关税加码与反制,美方对华商品累计加征关税高达145%。然而,4月22日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承认美国对华商品关税过高,预计税率又将降低。

  这场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变化的贸易摩擦,给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市场的拓展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有效促进绿色产业转而满足内需,畅通能源国内大循环,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能够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灵活接入与高效消纳的新型电力系统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其中,提升电力需求侧灵活性、培育多元化电力需求侧经营主体成为重要方向。虚拟电厂(VPP)作为其典型代表,在提升电网灵活性和分布式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扮演着积极角色。剧烈波动的贸易环境,或许正成为意想不到的催化剂,推动电力需求侧创新经营模式发展驶入“快车道”。

  贸易环境动荡,新能源产能利用承压

  贸易环境剧烈波动给“新三样”(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中国新能源产业出口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进而传导至国内能源市场。

  储能方面,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是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出口金额为153.15亿美元,占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的25%。新关税实施后,储能电池综合税率高达82.4%。尽管近日特朗普释放关税下调信号,但政策的高度不确定性意味着对美直接出口储能的风险与压力持续存在。光伏方面,据中信期货研究所统计,2024年中国光伏主材对美合计出口额为2.1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比重仅为0.65%,与此同时,企业主要通过在东南亚等地布局生产基地来规避直接对美出口风险。但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商务部以“跨国补贴”为由,宣布拟对多家东南亚太阳能企业征收反补贴关税,建议征收关税率从马来西亚的约34.4%至柬埔寨的651.85%不等,部分企业甚至可能面临高达3521%的关税,这无疑加剧了光伏产业链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长期面临美方市场准入壁垒,中国对美整车和动力电池的直接出口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受近期贸易环境动荡的直接冲击相对有限。

  出口挑战可能加剧国内新能源产能的结构性过剩风险。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当外部市场动荡而风险加剧时,原本主要用于出口的庞大产能或更多转向国内市场消化,传统的电力系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大规模的绿色电力发展。为有效利用绿色产能,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畅通能源国内大循环,市场迫切需要能够聚合、优化、调度海量分布式资源,提升系统整体效率和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这为以虚拟电厂为代表的电力需求侧经营主体创造了发展空间和更为迫切的应用需求。

  外部压力与内部政策同频,电力需求侧经营主体迎发展机遇

  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加剧贸易环境风险,与中国能源转型深化和电力市场化改革提速的内在需求,共同凸显了提升电力需求侧灵活性及培育多元化需求侧经营主体的紧迫性。贸易摩擦促使国内新能源产业调整出口策略,部分产能转向内需市场,进而对电力系统灵活性和绿色能源消纳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具备整合、优化、调度分布式能源资源能力的需求侧经营主体,正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其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战略价值日益显现。

  近期发布的相关政策为电力需求侧经营主体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在“双碳”目标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顶层设计指引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尤为关键。《意见》强调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投资运营,鼓励探索市场化商业模式,如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并推动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意见》以虚拟电厂为主要切入点,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电力系统调节和市场运营,显示出对有效聚合和利用需求侧资源的市场主体的广泛支持。这为负荷聚合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等需求侧经营主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政策支持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引发的内需压力相结合,使得电力需求侧经营主体凭借整合分布式资源和响应优化电力调度的能力,在应对外部挑战、推动能源转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贸易摩擦带来的出口市场不确定性强化了国内新能源消纳的紧迫性,直接提高了对电力系统灵活性和稳定运行能力的需求。电力需求侧经营主体通过整合和优化分布式资源,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以虚拟电厂为例,其通过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和可调节负荷实现资源优化。在本地消纳方面,虚拟电厂灵活调度负荷,可以引导工商业用户在光伏发电高峰时段用电,或优化微电网运行以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从而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此外,虚拟电厂探索基于公共配电网的就近消纳模式,进一步减少弃电。在电力市场方面,虚拟电厂整合分布式电源、可调节负荷和储能,参与现货市场交易或提供辅助服务,通过错峰响应提升收益。

  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也可能通过重塑国际市场格局,间接催生对电力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的需求。由于中美贸易不确定性加剧,中国企业可能更加重视开拓欧洲等其他主要市场,尽管欧盟严格的碳足迹等绿色标准构成挑战,但近期中欧就新能源汽车领域对话取得积极进展,为开拓海外市场带来新契机。为了抓住机遇并满足欧盟准入要求,政府有更强动力加速布局零碳产业园区等绿色基础设施。园区需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源网荷储智能协同和精细化能效管理,离不开先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支持。电力需求侧经营主体在这一场景中将展现独特优势。例如,综合能源服务商为园区提供整体能源优化方案,虚拟电厂技术供应商可以通过智能调度提升绿电利用率。这些服务不仅助力园区达到国际绿色标准,还为需求侧经营主体开辟了高附加值的应用市场。

  历史经验表明,外部压力往往成为内部改革和产业升级的推动力。未来,电力需求侧经营主体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中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深化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提升电力系统效率和互动性的重要实践。然而,其发展仍面临商业模式不成熟、技术标准不统一、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重挑战。为此,应积极化解制约因素,充分发挥资源聚合类新型经营主体灵活调度与高效整合能力,有效畅通国内绿色产业循环,加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体而言,一是鼓励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参与碳交易和能源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拓宽收益渠道并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推动制定统一的资源聚合、并网调控、智能计量、数据交互和网络安全等技术标准,确保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兼容性和运营效率。三是完善电力市场准入条件和交易规则,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公平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需求响应,提升市场活跃度和资源配置效率。(石雨哲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郭伯威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刊立场)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