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时间:2024-01-18 10:18
国际能源市场深度调整
杨永明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一、国际能源大事
1.COP28加速全球气候行动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落下帷幕。来自198个缔约方的谈判代表齐聚迪拜,对《巴黎协定》进行了首次“全球盘点”,并最终达成《阿联酋共识》,提出将1.5摄氏度的升温目标控制在可实现的范围内。《阿联酋共识》呼吁各国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实现远离化石燃料的过渡,并强调在最关键的近十年中加快行动,于2050年前实现与科学相符的净零排放,鼓励各缔约方提交全经济范围的国家自主贡献。
《阿联酋共识》还提出,到2030年实现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能力增加两倍、能源效率提高一倍的新目标。另外,要加快“逐步减少”煤炭发电的进程,加速研发碳捕集和碳封存等技术,以协助难以减排的产业实现目标,并大幅减少甲烷排放。
除了“全球盘点”之外,为期两周的会议过程中还达成了多项协议。例如,占全球石油产量超四成的50家能源公司共同签署《石油和天然气脱碳宪章》,承诺到2050年实现自身运营净零排放的目标。以美国为首的20多个国家呼吁,到2050年将核能产能提高到原来的三倍。这是联合国气候大会历史上,首次就发展核能发布的联合宣言。
阿联酋主流媒体在COP28上肯定了中国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称赞中国对于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转型的前提,中国在大力发展国内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前,中美发表的联合声明对气候大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1月15日,中美双方发布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支持主席国阿联酋成功举办COP28。阳光之乡声明还提及,在COP28期间会同主办国阿联酋邀请各国参加“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峰会”等内容。
2.“欧佩克+”产油国持续深化减产
2023年以来,“欧佩克+”频频扩大减产规模及延长减产时限。在4月初的会议上,“欧佩克+”决定将原油减产政策延长至2024年年底。7月份起,沙特阿拉伯自愿每日减产100万桶以支撑油价。俄罗斯则在4月份时决定,在2024年底之前将原油日产量减少50万桶,8月份将2023年年底之前出口量调整至减少30万桶。9月初,沙特宣布将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执行的100万桶/日的自愿额外减产一次性延长3个月,直至2023年第四季度;俄罗斯也决定将9月执行的30万桶/日的石油出口减量延长至年底。
自“欧佩克+”2020年5月减产970万桶/日的额度开始,已将减产持续至今。2023年第一轮“欧佩克+”产油国的减产幅度共计165.7万桶/日,时限均至2024年底;而第二次计划以沙特和俄罗斯为主,从实际情况来看沙特100万桶/日的减产能够落实,俄罗斯的减产实际指的是削减出口量而非产量,因此第二轮“欧佩克+”实际的减产力度约为100万桶/日左右。在“欧佩克+”积极干预的情况下,原油供应紧张局面延续。
11月30日,欧佩克宣布,“欧佩克+”的多个成员国同意额外自愿减产,总减产量达到每日220万桶,以支持石油市场的稳定与平衡。此外,“欧佩克+”还邀请南美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巴西加入该联盟,2024年1月巴西或将加入“欧佩克+”《合作宪章》。减产措施的期限为2024年1月到3月,2024年3月底之后将根据市场的情况逐步恢复。
对于核心产油国来说,油价的迅速下滑是推动其重新减产行动的主要推动力,产油国致力于维持一个稳定且价格相对偏高的原油市场环境。但最近一次重申减产对于油市的推动作用已十分有限。近期,来自欧美的经济数据表现不佳,使得全球经济前景承压,伴随而来的是对原油需求的担忧。再叠加当前正值原油消费淡季,缺少需求的支撑,国际油价已无上涨的空间。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欧佩克+”此次为自愿减产,而不是集体减产,因而减产力度明显更弱,同时也折射了内部的分歧,让市场对其提振国际油价的能力产生疑虑。在当前石油市场信心脆弱的背景下,“欧佩克+”内部出现“裂痕”对市场产生明显冲击。
3.天然气市场供需紧张有所缓解
2023年,全球天然气供应形势整体平稳,全球LNG资源供应有所增加。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天然气供需总体富余。
受俄乌冲突影响,2022年俄罗斯减少了80%的对欧天然气供应,这致使欧洲国家加大从其他地区的天然气进口、建立替代输送的基础设施、采取天然气替代方案,进而带动全球天然气进口国争相确保供应。这提振了近期投资的前景,特别是LNG出口项目。2023年全球计划新增LNG液化产能1250万吨/年,且集中在2023年下半年投产,预计供暖季全球LNG需求增量约550万~600万吨,市场供需相对宽松。储气库库存高位缓解资源供应压力,欧洲国家几乎以满库存状态进入供暖季;美国库存率同比增加近30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储气库供应能力较充足。在高库存、需求压减以及地缘政治溢价减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气价回落明显。
但是,俄罗斯削减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后,市场始终对供应短缺和价格飙升存忧,市场平衡仍然不稳定。澳大利亚罢工事件带来LNG供应量不确定性,影响涉及全球约10%的LNG资源供应量、澳大利亚近50%的LNG出口资源,尽管矛盾已经缓解,但后期是否再次发生罢工仍存不确定性。进入采暖季,欧亚对现货LNG资源需求均会攀升,可能会引起现货价格季节性上涨,但受宏观经济总体不景气及暖冬预期影响,气价涨幅有限。由于乌克兰危机对能源市场的影响已充分显现,不久前的巴以冲突升级更是给国际油气市场带来短期波动,东北亚JKM报价达到1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水平。然而巴以冲突演变为中东与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可能性较低,且欧亚天然气库存均处于高位运行,从各方面因素综合来看,2023年冬季至2024年春季国际天然气市场形势总体将好于上一个采暖季,欧亚地区再次出现LNG现货极端高价的可能性不大。
4.多国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2023年,多国相继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在亚洲,印度政府发布最新的国家电力计划,明确提出2026—2027年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量预计将达到336.6吉瓦,2031—2032年将达到596.3吉瓦。越南政府批复越南第八个电力发展规划,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0.9%~39.2%,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67.5%~71.5%。马来西亚政府宣布更新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国电力结构中将占70%左右,这意味着从2023年到2050年,该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将增长10倍。
在中东,阿联酋公布的最新国家能源战略计划到2030年将该国可再生能源产量提高两倍。在此期间,该国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约544.4亿美元,以满足因人口增长而不断扩大的能源需求。
在欧洲,意大利政府将该国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发展目标从此前的80吉瓦提升至131吉瓦,葡萄牙政府将2030年该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发展目标从此前的27.4吉瓦提升至42.8吉瓦。2023年9月,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推动可再生能源部署的提案,配合欧洲Fit for 55一揽子减排计划,根据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指令(REDIII),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欧盟最终能源消费中的份额目标从32%提升为42.5%,各成员国应努力实现45%。
国际能源署指出,政策支持的增强、化石燃料价格的上涨以及能源安全问题关注度的提升正在推动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部署,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将在2023年加快发展,新增装机预计将同比增长近三分之一,其中光伏和风电装机增长最多。2024年,全球可再生总装机或将增至4500吉瓦,这种动态扩张正在全球各主要市场中进行,包括欧洲、美国、印度和中国。太阳能领域,2023年全球将有3800亿美元的投资流向该领域,投资额将首次超过石油领域的投资。预计到2024年,光伏产业制造能力将增加一倍以上。除了大型光伏电站在全球多个地区投建,小型光伏发电系统也呈快速增长态势。风能领域,随着疫情期间曾推迟的风电项目陆续开始推进,2023年全球风力发电量将大幅反弹,同比增长约70%。同时,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还能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提供重要方案。
5.核电发展前景进一步改善
2023年,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调整核电政策,加快核电站建设布局,将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2023年1月,韩国政府敲定《第十次电力供需基本计划》,提出2030年核电发电量在韩国整体发电量中所占比重将升至32.4%,2036年核电比重较2030年进一步提升2.2个百分点;6月,韩国政府通过了新韩蔚3号和4号核电机组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批准了核电厂建设相关的20项许可程序,预计新韩蔚3号机组将于2032年建成,4号机组将于2033年建成。
2023年5月,日本参议院通过《绿色转型脱碳电源法》,允许核电站运转时间超过此前规定的60年限制。根据此次通过的法律,日本虽然维持福岛核事故后出台的“原则上40年,最长60年”核电站服役期限不变,但如果获得经济产业大臣的批准,核电站因接受安全审查等原因停运的时间可以从中扣除。这使核电站实际服役超过60年成为可能。
2023年11月,瑞典政府发布核电发展路图,目标是2035年前建成2台大型核电机组,2045年前建成相当于10台大型机组的装机容量,其中可能包括一些模块化小堆机组。随后,瑞典议会通过一项能源法案,为最初批准的10台核电机组之外新建更多机组铺平了道路,并允许在现有核电厂址之外建设新的机组。
日前美国太平洋燃气电力公司、美国埃克西尔能源公司等多家公司向美国核管会提交在运核电机组延寿或二次延寿的申请。目前,美国多数在运核电机组已获准首次延寿,少数机组完成二次延寿申请流程,有更多的机组计划申请二次延寿。
国际能源署指出,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在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增长方面占主导地位,满足90%以上的增量电力需求。2023—202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近4%,远高于疫情前5年的2%。也就是说,到2025年,核能发电量每年将增加约1000亿千瓦时,约占目前美国核电发电量的八分之一。到2025年,全球核能发电增量的一半以上将主要来自四个国家: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中国在绝对增量方面领先,印度则是增速最快的国家。
6.绿氢产业布局备受多国关注
2023年,多国通过制定规划和投融资等方式加码绿氢布局。印度政府启动“国家绿氢使命”计划,旨在使其成为绿氢制造和出口的全球中心,预计到2030年建立500万吨/年的绿氢产能。巴西政府发布《三年氢能工作计划》,目标是每年通过海上风电生产3.5亿吨绿氢。一般国家都是先发展海上风电,再考虑制氢的问题,而巴西此次通过的氢能规划,则是反向助推海上风电的发展。德国政府宣布,2030年德国绿色氢能规模将从原先的5吉瓦提高到10吉瓦。法国政府表示,将拨款40亿欧元补贴绿氢的生产,作为该国努力推动氢气生产商减少排放的一项措施。这也是马克龙政府2021年承诺的90亿欧元氢气绿色生产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弥补绿氢生产与蓝氢生产之间的成本差距,从而促进绿氢发展。日本政府计划在15年内投入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00亿元)用来推动氢能源的普及。东京都政府已经从本财政年度开始,对购入绿色氢能生产和储存设备的工厂进行全额补贴,并计划从2024年4月1日开始的2024财政年度起,利用绿色氢能进行供热和发电。
绿氢,作为传统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在推动脱碳和能源转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发展前景可观,备受各国的关注。随着全球各国政府和企业对绿氢业务投资增加,业界对绿氢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抱有很高期待。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23年制氢平准化成本报告提出,一直以来绿氢成本高于灰氢的局面即将发生改变,到2030年,绿氢成本将低于灰氢。在规模经济和扶持性政策影响下,电解水制氢装备成本和风电、光伏度电成本均将大幅下降。
7.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相比2020年每25辆售出汽车中有一辆是电动汽车,2023年每5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电动汽车。各国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023年3月,欧盟理事会批准法规,决定从2035年起禁售会导致碳排放的新的燃油轿车和小型客货车。根据规定,欧盟将在2035年后禁止销售排放碳的汽车和货车。从2030年到2034年,新车必须实现比2021年减少55%的二氧化碳排放,而货车必须实现减少50%。从2035年起,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汽车和货车必须实现100%的二氧化碳减排。2035年燃油车销售禁令的法律约束力适用于整个欧盟。但考虑到欧盟部分国家和汽车企业的抵制,最终通过的法规还是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如根据德国的要求,使用碳中性燃料的新车有望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在欧盟立法之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呼吁禁售燃油车,有的国家通过立法宣布禁售燃油汽车的目标日期。
面对汽车行业的减排趋势,各大汽车制造商也大力投资零排放汽车,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氢动力车型。一些知名车企已陆续推出各自的电动汽车转型计划:大众集团将在2035年前在欧洲停售燃油车;到2030年,宝马在欧洲将有至少50%的车型是纯电动汽车;到2030年,奔驰将在条件允许的市场只销售纯电动汽车;福特和通用等汽车制造商承诺,到2040年,推动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只销售零排放汽车。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显示,包括纯电动车型和混合动力车型在内,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000万辆,预计2023年再增长35%,有望达到1400万辆。这意味着全球电动汽车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份额已从2020年的不到5%上升到2022年的14%,并有望在2023年进一步增加到18%。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碳中和路线图,2035年大部分国家都将禁售燃油汽车,全球步入新能源汽车时代。
8.能源领域关键矿产博弈加剧
2023年,全球主要大国围绕能源等战略产业所需关键矿产资源的博弈进一步加剧。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纷纷针对关键矿产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开展调查研究,并出台实施相应的安全保障战略,以防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
2023年初,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确保重要矿产稳定供应的指导方针”,明确将采取支持措施,促进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多样化和强韧性,确保重要矿产的稳定供应。2023年3月,欧盟发布《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一整套行动计划,以提升欧盟各成员国关键原材料提取、加工、回收等各阶段的产能,并通过构建关键原材料国际网络增强其供应链弹性。法案规定,每年至少有10%的关键原材料在欧盟内部提取,至少40%的关键原材料要在欧盟内部加工,每年至少15%的原材料消费要来自可再生提取,并且任何加工阶段,来自单一国家的原材料消耗不得超过65%。2023年7月,美国能源部发布《2023关键材料评估》报告,基于国家和全球优先事项、技术进步和技术趋势,对能源部门8项主要技术所使用的38种材料的重要性和供应风险进行评估,以厘清能源技术部署的潜在障碍,减少能源技术对关键材料的依赖,促进材料供应的多样化。
除了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外,国际能源巨头亦争相布局能源矿产业务。如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入股法国锂业公司Lithium de France,西方石油公司通过参股锂技术集团Terra Lithium尝试结合地热技术从地下卤水中提取锂,雪佛龙公司也对可以制造电池的矿物锂表示了兴趣。2023年以来,埃克森美孚密集布局锂业更具代表性,11月该公司宣布其锂项目第一阶段已正式开工,项目计划于2027年投产,到2030年年产将达10万吨,可满足超过100万辆电动车的锂需求。
稀土、钴、锂等关键矿产资源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支撑清洁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材料。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清洁能源技术的大规模部署催生了关键矿产的巨大需求。如今,业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关键矿产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是能源转型成功的一大关键。受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复苏、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发达经济体能源低碳转型进程加快,2030年前或将是全球关键矿产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
二、问题与展望
1.全球能源市场对地缘风险等异常敏感脆弱
目前,全球能源危机带来的直接压力已经基本得到缓解,化石燃料价格也已从2022年的峰值回落,但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形势仍不稳定,能源市场仍然紧张动荡,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对地缘风险、极端天气、突发事件等异常敏感,市场始终面临进一步混乱的风险。
2024年,美国、俄罗斯、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将迎来大选,巴以和俄乌两场冲突仍未结束。如果不稳定博弈使冲突扩大,可能导致原油供应中断风险,同时可能外溢令金融风险升温,因此全球能源市场地缘形势仍值得警惕。从种种迹象来看,接下来油市仍将持续动荡,后市的发展或许更加多变。高盛预计,2024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可能在70美元至100美元的区间内交易,在欧佩克减产和巴以冲突升级风险带来的双重压力下,油价也可能会攀升,2024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可能最高升至每桶100美元。
2.全球能源转型面临成本飙升等多重阻碍因素
2023年,全球多个海上风电项目由于经济效益问题停止开发。在欧洲,瑞典能源巨头Vattenfall搁置了英国1.4吉瓦的Norfolk Boreas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在2022年的政府拍卖中创历史最低价格。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开发商沃旭能源退出在挪威开发的多个海上风电合作项目。英国政府差价合约第五轮分配结果出炉,在所有的电源类型中,海上风电无一竞标。在美国,BP和Equinor暂停了美国东海岸4个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并将重新对购电协议条款进行谈判。沃旭能源放弃了两个美国风电项目并计提约40亿美元的资产减值,股价随之跌至六年低点。
欧美等地海上风电发展面临困境并非偶然,近年来,能源转型进入新的阶段,在供应链成本飙升及全球利率上涨背景下,面临多重阻碍因素。以在海上风电领域走在前列的欧洲市场为例。旷日持久的高通胀和融资环境收紧抑制了支出,高利率严重影响高资本的风电项目投入,同时风电全产业链因原材料和上游产品价格上升而出现成本压力加大以及利润萎缩的情况,持续的供应链瓶颈、成本上涨和利率上升等问题给风电产业带来巨大压力,导致制造商亏损和项目取消。仅2023年上半年,欧洲市场主要的四大风电公司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GE Vernova和Nordex合计亏损已接近20亿欧元。
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2023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认为,考虑到欧美近期在海上风电开发中存在的限制性政策会制约市场开发进度,预计全球2023—2032年的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中仅有33%将在2023—2027年之间建成。预计2022—2025年欧洲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将相对缓慢增长,由于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北海地区国家海上风电市场不够活跃,以及当前政府对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没有足够的支持政策,平均年装机量将保持在每年4.8吉瓦的水平。欧盟2023年10月出台的《欧洲风电行动计划》显示,欧盟风电装机容量目标是从2022年的204吉瓦提高至2030年的500吉瓦以上,也就是说,风电装机速度需从每年16吉瓦提升至每年37吉瓦。根据欧洲目前的产能情况,实现既定目标的难度较大,仍需增强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3.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供应链不稳定性
近年来,在疫情和贸易壁垒叠加催生的逆全球化浪潮中,供应链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化、短链化趋势。特别是面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逐渐上升的综合竞争力,欧美国家防范态度持续增强,保护本土相关产业利益的意愿不断提升。包括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欧盟关键材料法案等一系列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在保护本土贸易、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抑制第三方,必然会加剧能源领域地缘政治博弈,加剧能源资源和相关产业供应链不稳定性。
2023年9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方新能源汽车企业列入“黑名单”,直接影响到美国福特公司与宁德时代的合作。10月,欧盟启动了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并准备对进口的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10%~27%的关税。同月,欧盟方面传出消息称,正考虑是否启动对中国风电产业开展反补贴调查,作为促进欧洲风能行业发展提案的一部分。虽然从目前的进展来看,欧盟仍缺乏“非常确凿的证据”以证明存在不公平的竞争行为,并未对中国风电开展反补贴调查,但这种保护主义的抬头,阻碍相关产品进入当地市场的倾向,恐将对国际可再生能源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长期看更无益于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4.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投资仍有较高缺口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日益重视并持续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入。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能源投资总额将达到2.8万亿美元,高于2022年的2.6万亿美元,增幅约7.7%。其中约60%投向清洁能源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核能、电网和储能等,其余约40%投向化石燃料领域,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而五年前,两者的投资比例还基本相当。
虽然全球清洁能源投资逐年增加,但自2021年以来,清洁能源投资增长的90%以上发生在发达经济体和中国。尽管其他地区也有亮点,包括印度的太阳能投资依然活跃,巴西的太阳能装机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中东部分地区投资活动正在加速,尤其是沙特、阿联酋和阿曼,但更多国家的清洁能源投资正受到利率上升、政策框架和市场机制不明确、电网基础设施薄弱、电力企业财务紧张以及资金成本较高等因素的阻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表现强劲,但仍有待提高,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缺口已达每年4万亿美元以上。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可持续能源投资落后于需求增长。据估计,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约1.7万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但在2022年仅吸引了5440亿美元。国际能源署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失衡,最大的投资缺口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如果这些地区不加快清洁能源转型,全球能源格局将面临新的鸿沟。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