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电网报 时间:2023-12-04 10:43
11月24日,2023年南方电网能源发展论坛暨南网能源院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广州举行,论坛主题为“迈向新征程的能源与发展:变局与趋势”。论坛邀请能源行业专家作主旨演讲,探讨热点议题、发展趋势。
南网能源院发布了《全球领先企业创新发展报告》《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发展报告》《澜湄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报告》《中国能源供需报告》等年度研究成果,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出席论坛的专家认为,促进我国能源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发电、电网、用电等环节协同发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优化能源结构。
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未来能源结构将不可避免地由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为主转型。
论坛发布的《中国能源供需报告》预计,今明两年我国能源生产、消费将继续增长。其中,能源生产总量2023年约为47.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9%,2024年约48.9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0%;能源消费总量2023年约为55.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8%,2024年约为57.1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7%。
“过去是保障煤炭供应以满足总量供给不足,现在是要大力发展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电力以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直至实现零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王仲颖在论坛作主旨演讲时表示。
在王仲颖看来,未来能源需求的增长,完全可以由海量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提供。“只说光伏开发潜力,按当前技术水平,128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可安装1280亿千瓦光伏,完全可以满足碳中和用能要求。”
“多元化的能源结构,更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说。
陈勇认为,农村地区是发展分布式能源的最好舞台,“很多农村用户分散、单体负荷小、离大电网远,规模化的基础设施难以应用。”
这些特点却适合更加灵活的、因地制宜的能源发展模式。“耕种的可以用秸秆,养牛的可以用牛粪,这些都是随手的生物质能源。”陈勇说,在解决乡村废物处理问题的同时,又实现了能源就地产销,一举两得。
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未来农村能源产业将大有可为。论坛发布的《南方五省区新能源发展报告》预计,到2025年底,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方五省区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将达到1155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受地方政策影响,将从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持续开展科技创新 打造电网互联新形态
在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安全并网消纳?
《南方五省区新能源发展报告》提出了南方电网公司支撑新能源发展的举措,主要包括:加强政企协同、源网协调,推动新能源“应并尽并、能并快并”,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完善新能源交易及结算机制,做好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攻关及标准制定等。
论坛上,不少专家也提到,持续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意义。对于南方电网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直流并联运行电网而言,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更加重要。
高压柔性直流技术是南方电网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南方电网开创了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技术并成功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饶宏在论坛上表示,柔性直流是对电网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路线,能广泛用于新能源基地、海上风电送出等大规模新能源并网。
从规划看,广东海上风电远景规划总装机超1亿千瓦,未来大规模深远海的海上风电需要送入珠三角负荷中心。此外,广东还计划从西北、西藏等地区清洁能源基地接入光伏等新能源。“南方电网要继续加强柔性直流对电网主动支撑的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制和示范应用,最大化发挥柔性直流技术的效用。”饶宏说。
加快绿色投资 释放需求侧用能潜力
伴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力系统需求侧将发生最直观的变化。一些屋顶光伏、新能源汽车所有者,不光消耗电能,也可以向电网系统反送电,成为能源电力“产销者”。未来,越来越多的“产销者”进入电网系统,将成为影响电力系统负荷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适应这种变化,加强相关领域的投资,释放需求侧的用能潜力至关重要。
储能成了未来电力系统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新型储能。《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发展报告》披露,2022年我国新型储能投资规模298亿元,同比增长超200%。随着“新能源+储能”成为新能源行业重要发展模式,新型储能投资增速维持高速增长。
参与新能源产业绿色投资,对于企业而言,不光能收获经济效益,而且能收获生态环保效益,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现在,国际上很火热的ESG(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评价,就有关于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部分。
“我国要构建接轨国际符合国情的ESG评价体系,引导企业以‘资本向善’推动‘商业向善’。”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在论坛表示。
《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发展报告》对电力行业ESG投资展望认为,随着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共识,未来行业投资发展空间广阔,预计规模总量持续扩大。
年度报告摘选
《全球领先企业创新发展报告》
2021年全球2500强研发投入企业合计投入达到10939亿欧元,同比增长20.4%,近8年复合增速为9.3%。
创新领先企业是全球经济的支柱,在全球经济整体下行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并以较高的研发投入产出水平引领经济发展;企业进一步向数字化与智能化相关领域聚焦,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加速渗透有望带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引发产业和生态大变革。其中ICT硬件(22.6%)、大健康产业(21.5%)、ICT服务(19.8%)和汽车及零部件(13.9%)四个关键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在2500强中占比高达四分之三。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以科技创新作为巩固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创新活跃度、研发投入规模持续增强,创新产出波动上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稳步提升。2022年发布的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榜单中,我国上榜企业678家,合计研发投入达1959亿欧元(占比17.9%,位居第二位)。国有企业立足主责主业,民营企业聚焦新兴业务领域,呈互补发展态势,交叉融合是未来趋势。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仍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建议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在原创技术策源地、产业供需对接平台、成果转化市场、中试验证平台和成果产业化资源保障等方面重点发力。
《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发展报告》
2022年我国电力行业投资总额为12470亿元,同比增长15.6%,较上年增速大幅提高9.8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最高。
光伏发电投资2865亿元,同比增长232.7%,在各类电源新增总投资占比达38.4%,首次位居第一。火电投资持续回升,达到895亿元,同比增长26.4%,同时核准规模大幅提升。新型储能投资规模298亿元,同比增长超200%,随着“新能源+储能”成为新能源行业重要发展模式,新型储能投资增速维持高速增长。
此外,报告认为,ESG投资是一种兼顾经济、环境、社会和治理效益可持续协调发展,追求长期价值增长的投资方法。随着“双碳”目标和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电力行业也正重塑投资格局,迎来长期价值投资新热潮。
《澜湄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报告》
2022年,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整体为能源净进口地区,生产和终端消费总量整体稳中有增,化石能源消费占较大比重,约为60.5%。五国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占比均持续上升,装机占比22.6%、发电占比12%;电力需求在疫情影响下仍保持韧性增长,2022年总用电量同比增长5.7%。
十年来,澜湄国家之间已经形成了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多层次宽领域的能源合作机制和沟通对话平台,推动能源电力基建工程合作,区域合作成效显著,极大程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
报告预计,到2030年,经济复苏将带动五国用电需求快速稳定增长,电力供需形势趋紧,各国之间呈现互补特性,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区域绿色能源合作、加强互联互通,提升清洁电力资源配置水平。
《中国能源供需报告》
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4.1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9%,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26.4%;能源生产总量加快增长,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6.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2%。
在“双碳”目标推进下,清洁能源消费不断提升,2022年非化石能源消费量9.4亿吨标准煤,占比17.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报告预计,2023—2024年我国能源生产、消费将继续增长。能源生产总量2023年约为47.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9%,2024年约48.9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0%;能源消费总量2023年约为55.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8%,2024年约57.1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7%。
报告认为,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指引下,未来我国能源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格局加快构建、绿色高效为导向的能源消费生态加快形成、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释放绿色发展空间、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能源技术变革加快推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的能源治理体系加快完善、共享发展为目的国际能源合作加快落地。
报告还对我国提升能源供需安全保障能力给出建议:坚持节能优先,着力提高电气化水平及用能效率;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夯实能源自给基础;拓宽能源外部供给渠道,超前防范外部输入性风险;攻关能源核心技术,为保障能源安全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优化能源政策体系,完善刚柔并济的能源安全支撑机制。
责任编辑:张栋钧
校对:吴苏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