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当面对小孩子的倔强任性,乱丢玩具,喜欢看电视和手机,阅读和学习时完全不在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喊他学习或是做事得不到回应时,情绪慢慢会由平和变得焦躁,然后开始对他吼,慢慢的就变成了个恶性循环。
整理抽屉时发现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一直静静的躺在那儿好几年,曾经翻看过,都无法静下心来好好阅读,这这次仔细阅读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介绍的方法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归责于对方。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比如,我可以蹲下来耐心的对孩子说:“当妈妈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我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可以请你捡起来吗?当然我也可以陪你一起整理,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的时候,估计都会给人一种很震惊的感觉,暴力?往往给人打架,造成身体伤害的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名词,而这样的一个名词与“沟通”相联系,往往让人好奇而又觉得有些牵强。书中介绍了与人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然而看了书的内容,对“需要”和“感受”这两个词最为深刻。静下心来反思过往,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呢?每天忙碌的工作,接受着来自生活的压力,努力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但是,多久以来我们都没有问问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忽然间想到了前段时间因为新增工作任务,主任开始安排工作时我以为工作量不大,就坦率的接受了,后面一接触才知道工作量比较大且繁锁,觉得自己工作量超负荷,难以胜任,只站在自己角度去考虑问题,内心特别焦虑、害怕,在周例会上果断拒绝主任对工作的安排,我当时其实该冷静的,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我很认真地分析着整个事件的过程和当时的情况。生气时,我只站在自己的工作立场去感受自己的内心,却没有站在主任的立场去考虑他的感受和需求,我应该理性的提出自己的请求,再去解决问题。幸亏主任格局高,他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站在我的立场把具体工作事项一项项列出来,然后将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安排给了其他的同事,问题得到了解决。
想起老子的一句话:“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家讲无为之为。非暴力沟通也是这个道理:在一些敏感话题上,你只有放下了说服对方的念头和动机,转而充分和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内心轨迹和体会,这样才会有最好的结果。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交流。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为了逃避批评和伤害。一旦人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的内心变得平和柔软,相信世界的正面力量和美,爱自己,爱孩子,爱家庭,爱工作,爱世界所有的美好事物,承诺自己永远不放弃成长,让智慧和爱将我们连结,学习、创造、实现。
(作者单位:洞口公司)
责任编辑:王诗蕊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