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0-10-20 17:38
深秋的清晨,天高云淡,一缕阳光洒下,阿坝州金川县嘎斯都村,家家户户又开始打青稞、晒青稞,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新住宅,点缀着丰收的季节。
5年前的一天,一群身着华电蓝的人来到了这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土房、危房、泥巴路,让阿坝州高原深处的小乡村显得破落不堪。孩子们将身体藏在大人的影子里,透过胳臂间的缝隙,好奇地打量着这群陌生人。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扶贫“门外汉”,动情还得动脑。
2015年,金川公司按照四川公司的统一安排,组建了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前往金川县,在与当地干部群众详细了解情况,与金川县英布汝村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帮扶关系。随后,金川公司迅速成立驻村帮扶工作组,首批十名扶贫骨干正式走进了这个阿坝州高原的小山村。
缺钱找钱,缺东西找东西,这样泛泛而为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解决深度贫困并不如想得那样简单,一边是必须打赢打好的脱贫攻坚战,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近百户藏民的希望;一边是今天好了,明天又穷,解决了这家,那家又返贫的现实情况,这群干着急的电力专家在扶贫工作面前成了束手无策的“门外汉”,彻底犯了难。
怎么办?只能再走访,再调查。阿坝州金川高原四季阳光灼热,河谷两岸绿意葱茏,山下河水湍急奔腾,山脊间公路峰回路转。由于交通不便,山大沟深,加之产业发展缓慢,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华电定点帮扶的俄热乡地处金川县西北部,距县城125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全乡幅员面积746平方公里,系绒巴藏族聚居区,以种植青稞、马铃薯、胡豆为主。“是否可以通过短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提高藏民生活质量,长期筹划以产业和旅游发展为致富手段呢?”多次碰头会后,一条富民之路逐渐清晰。
工作组迅速整理工作方案,火速上报公司审批,方案得到了认可,金川公司总协调人向富权专项落实该方案。“卓玛家致贫原因是缺少生活来源,但有劳动力,可以通过购买牲口解决这个问题。”“让姆家致贫原因是农闲时没有收入来源,可以通过通过教育让他们掌握一项其他技能。”就这样,工作组为英布汝村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了不同的帮扶项目和帮扶措施,并积极筹措帮扶资金,真正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以前除了种地没别的事做,收入不了几个钱。现如今,我老公考了驾照,在工地跑运输,我也在营地里面做保洁,两个孩子都送到城里读书嘞!”村民普小兰说起现在的生活,满脸幸福。“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摸到扶贫门路的电力专家从藏民眼中看到了喜悦,也感到了希望。
基建“小专家”,想富就先修路。
2014年初春,金川项目的前期工作人员便顶着呼啸的山风,踏进过这白雪茫茫的群山,对俄日河流域水电开发项目“五通一平”工作进行实地勘探。
当时的英布汝村是十里八乡(全县)有名的落后村,全村人家分散在沟沟岔岔,行路难、就医难、通信难。自然条件严酷,村组分散,交通不便,村民从家里到乡上近2000米的道路都是踩出来的土路,雨雪天气道路无法通行。
在俄热乡仅有的一条临河县道上,老村长容中的介绍让前期勘探的同事心情凝重:“群众最大的心病,就是公路不通。种出的粮食、挖掘的中草药请上两个人挑到山外卖,卖得的钱还不够路费。”公路不通就如同动脉栓塞,工程机械运不进来,山里的物产也运不出去,乡村经济无法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可要打通这条进场公路,需要修建、改建、扩建的施工道路多达40余条,征地移民涉面极广。“工程建设等不得!脱贫工作更等不得!”金川公司下达了加快推动进场道路建设的号令后,负责征地移民工作的陶刚就泡在了乡上,和乡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征地移民工作。修路虽然能致富,可故土难离,要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藏民搬迁,并非易事。陶刚家家走,户户说,一股韧劲感动了已经89岁的她姆大妈,这是英布汝村党龄最长的老党员,建国前就入了党,参加过游击队,村里人都很尊敬她。在她姆大妈的帮助下,征地移民工作如期完成,群山之间响起了基建狂魔“轰隆隆”的动工声,道路延伸到了大山深处,水电建设也在俄日河畔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2016年,四川公司再一次对金川水电项目的进场道路进行规划变更,修建了一条横跨俄日河两岸的交通环线。这条建有8座桥梁、总长近4000米的道路,成功打通了山上村庄与山下S220省道连接的“最后一百米”,让英布汝村等5个村庄直接受益,两岸老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了。
“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咱家门口。村里有人要修房子,几个电话过去,住在山下的亲戚不一会儿就到了。感谢政府,感谢华电。”英布汝村三组村委会书记昌昌提起华电,激动得难以抑制。四川公司大力推进民生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先后投入1200万元修建跨河桥11座,修复公路35公里、硬化道路2公里,投入80万元为英布汝村到二安沟自然风景区修建道路,投入33万元为嘎斯都村腾龙寺旅游项目打通道路,投入35万元援助温不汝村三乃寨大桥建设。修通了致富路,山货成了抢手货,村民的腰包真的鼓起来了!
带头“老大哥”,治贫更要致富。
在金川县,有句话叫“你重感情,我就认你当大哥”。一任接一任的帮扶,使伍贵、李洪川等省华电驻村干部成了当地百姓可以分享所有、不分你我的自家人,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大哥”“亲兄弟”。
眼看着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按说“老大哥”们应该高兴,可他们的眉头却越拧越紧。“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也难以持续。”在扶贫战线上摸爬滚打了多年,让这群电力专家也成了半个“治贫专家”。他们一眼就看出基础建设虽然改善了老百姓的日子,旅游发展也带来了长远的效益,脱贫早已不是问题,可致富呢?英布汝村没有合适的产业项目,缺乏致富的源头活水。“一定要有属于老百姓自己的致富产业!”在俄热乡“水电强乡、旅游兴乡、产业富乡、正气树乡”发展战略背景下,2016年,华电四川公司联合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资金,投入5万元为英布汝村修建了一个500平方米、年出栏200头生猪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
可眼看着日子好起来的村民并不愿意参与,“日子这么好,还折腾啥?”“我们从来没有养过猪,养死了累赘!”为了让村民看到更好的日子,伍贵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地走访,苦口婆心地劝导,鼓励村民们成为合作社“股东”。村民没有生猪养殖经验,伍贵就立即带着几个年轻人,跑遍了金川县及周边的生猪养殖场、饲料加工厂和设备厂,主动上门“拜师学艺”,回到村里,再手把手教给乡亲们。不会修设备,伍贵就调集公司的技术能手,一群在电厂搞设备检修的专家来到这里,对着说明书现学,学不会的就再找人教,搞通了摸透了,手把手再教给村民。就这样,英布汝村第一批生猪养殖红红火火搞了起来,使扶贫由“输血式”变“造血式”,产业滚动发展,增加群众经济可持续性收入,今年养猪场总产量30余头,总产值14万元。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现如今,通组大桥人来人往,鹅卵石铺面的游步道、木结构的观景台与一望无际的绿色美景相映成趣,当地人均收入也从当年的900元跃至近20000元。扶贫的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是金川公司全体党员对党做出的庄严承诺。2名驻村干部长期驻扎这里、25名贫困学生通过“携爱同行”活动走出大山增长见识、23所乡镇小学的孩子们正在通过“空中课堂”体验外国的开放式教学、三个定点扶贫村均通过省俭国评……金川公司定点帮扶的温布汝村和嘎斯都村两村精准扶贫“国检”通过验收,顺利脱贫!
未来的日子,红火着哩!(凌晨)
责任编辑:刘卓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