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国电电力:科技创新赋能企业未来

来源: 时间:2020-08-28 18:4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诠释了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这句话,也深深融入到国电电力改革发展的血脉中。近年来,该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度重视创新工作,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聚焦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持续加强科技攻关,以创新驱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7月28日,国家能源集团对2018——2019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表彰,国电电力被授予科技创新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所属东胜公司荣获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公司系统5人荣获科技创新先进个人,1人荣获专利先进个人。多项荣誉的获得,是对该公司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充分肯定。

  制度筑基 创新赋能

  2019年,国电电力科技创新投入超过9亿元,发布国内首套火电、水电、新能源、矿山智慧企业建设规范,“智能发电运行控制系统研发及其应用”和“600兆瓦亚临界机组增容提效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行业空白。制度,便是这一切成果取得的基础。

  新时代呼唤新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2020年初,国电电力结合公司科技创新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科技与信息管理制度》《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等五项重要制度,规范了科技与管理创新项目前期立项、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管控要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体系及良性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智慧企业和信息化建设规范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良好的制度体系实现科技项目从“孕育”、“出生”到“落地”的科学化管理,激发员工科技创新潜能和活力,营造全员创新良好氛围,推动国电电力各项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孕育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

  大同公司的“低位能供热技术节能改造研究及应用”项目,在满足原有供热需求的同时,增加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减少供热煤耗,经济效益增长近1亿元,既保障居民供热需求,又为企业创造利益。

  东胜公司的“火电厂基于水资源综合优化利用的工业废水浓缩减量技术及脱硫废水深度零排放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充分挖掘系统节水潜能,降低城市取水量,实现全厂废水分质处理及零排放目标,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科技力量。

  北仑公司的“提升上汽超超临界汽轮机调速系统安全可靠性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解决汽轮机组相关部件螺栓易断裂、易产生裂纹等难题,在其他企业同类型100多台机组中得到不同程度采用,有效提升了设备安全可靠性。

  树立创新典型模范,激活创新源头活水。2020年8月份,国电电力表彰了57项科技创新和35项管理创新项目,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作用,激发“双创”源泉涌流,为企业未来赋能。

  人才引擎 驱动发展

  2020年6月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低NOx煤粉燃烧技术”330MW电站锅炉超低NOx排放工程试验项目工程在东胜公司开工,也标志着由国电电力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一进入主体安装阶段。

  2019年,继“十三五”期间重点项目外,国电电力又承担国家级、国家能源集团、自立科技项目共计54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6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8项,获省部级(行业)科技成果奖45项。优秀的科技创新成绩,是该公司科学管理的成果,更是一群创新科技人才努力的硕果。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国电电力紧紧围绕创一流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公司系统优秀年轻人才建设需求,连续三年组织开展“青年英才”培训,连续五年开展企业领导人员研修班,打造一支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年轻人才梯队。

  按照优中选优原则,该公司精心挑选科技管理、智慧企业建设等相关120余名科技人才,开展两批科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专题研修班,设置了清华大学电力实验室现场教学、班级考试环节,全面提升科技队伍综合素质。

  该公司加快推进协同创新,强化人才培养,以筹备建设“专家委员会”和“创新联盟”为契机,组建完善公司内部专家库和外部专家库,打造一批懂业务、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推进国家科研项目、智慧企业建设、创新项目研发等科技工作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电电力充分发挥人才“虹吸效应”,以优秀科技人才为核心,大力发展创新工作室,打造了张涛劳模创新工作室、石伟创新工作室、集控运行劳模创新工作室等12个省级创新工作室及37个厂级创新工作室,吸引了大批热爱科技、善于创新的员工加入,为“双创”搭台铺路。

  在创新工作室的“孵化”下,生产经营、工程管理等各个方面创新项目如雨后春笋。截至2019年,国电电力创新工作室共研发创新项目417项,创造可计算经济效益7.56亿元。

  员工队伍的“练兵场”、传承弘扬劳模精神的“培训站”、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国电电力创新工作室成为新时代企业推进技术变革、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

  2020年7月份,国家能源集团首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挂牌, 国电电力7个创新工作室获得殊荣,也是该公司创新发展成绩的最好点赞。

  智慧管控 提质增效

  在国电电力本部生产经营管控中心上,公司系统各单位的发电量、产煤量等数据实时显示,清晰明了,各单位机组的实时负荷曲线有序排列,环保指标整体情况和单个电厂排放情况可随时调出,连当日的利润也随之实时测算出来……

  2012年,国电电力便开启探索智慧企业建设之路,最终确立了“1+4”总体布局,着力打造以“两平台三网络”为主要架构的智慧企业体系,建设具有“自分析、自诊断、自管理、自趋优、自恢复、自学习、自提升”为特征的智慧企业生态系统。

  智慧管控,便是让系统自生智慧,自动完成智能检测、状态监测及诊断预警、智能控制和高效运行等一系列工作,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东胜公司智能发电控制系统,智能检测煤质煤流、炉内工况、锅炉烟气等,根据环境、设备、工况进行智能控制,智能分析机组安全、经济、环保等各项指标,计算出最优标杆值,并实时给出当前偏差,使机组自趋优运行。

  邯郸公司智慧燃料管理系统,深度融入工业4.0,国内率先实现“采制化计”全流程无人值守,燃料管理过程人与煤样零接触,解放人力资源,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煤样化验数量和精准度,真正达到化验操作零误差。

  宁夏新能源风电智能生产管控系统,建立故障诊断、健康管理模型,实现对机组健康状态的评估与预判,并提供可靠性维护方案,智能化管理风机设备启停和报警,提高设备故障及报警的预知和预判能力。

  每套管控系统,都像人的大脑,可以对比分析各类数据,可以自我完成指定工作。当机组非停、非降等异常情况出现时,“大脑”就会马上发出报警信息,指导值班人员查看相关机组、设备的实时参数,快速分析处理异常和事故。

  目前,国电电力以18家单位为试点,全力推进智慧企业建设,再推广至所有企业。伴随着持续实践改进,智慧管控的“大脑”将愈加成熟,为企业源源不断释放发展动力。

  科技领航 工具智能

  7月16日,一只“飞天鼠”在东胜公司的煤棚上方以每秒4米的速度自由移动,5分钟便盘点出了4个足球场大小煤场的煤炭总量。熟悉这只“飞天鼠”的人都知道,它便是国内首个煤仓顶棚柔性导轨式3D激光无人盘煤机器人,今天也是它上岗的一周年纪念日。

  “这个机器人可不简单,它可以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俯视整个煤场,全方位、无遮挡、无盲区、无死角对煤场盘点。”技术人员指着正在工作的机器人,兴奋地介绍道,“而且全程无需人工干预,生成的图形可做到360度全方位旋转,想看哪里点哪里。”

  随着行走,盘煤机器人“感受”着整个煤场温度,并将温度与视频数据接入智慧燃料管控平台,导出煤堆3D影像。两次盘煤误差小于千分之三。盘煤机器人的速度,是以前人工手动盘煤的570倍,可以更快更准地得到煤量信息,进一步降低人工误操作率、返工率,每年可节约人力成本近50万元。

  国电电力不断探索和发展智能科技领域,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结合物联网、移动平台,研发制造各种功能的智能工器具,在生产的各个急难险重领域“唱主角”,完成人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同公司智能巡检机器人红外线成像,自适应巡航10800个设备巡检点,探测设备、线路温度,大数据分析暗藏在线路背后的隐患,在“两会”期间全天候巡检,为保电出了一份大力。

  山东新能源塔筒智能清洗机器人利用磁性轮,吸附在80米高的塔筒内外壁行走,采用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分析判断塔筒表面脏污程度,选择性清洗塔筒脏污区域,一己之力包揽了4个人一天的工作量。

  智能工器具在“称霸一岗”的同时,也与员工“同心协力”,保护安全,提高效率。智能安全帽,集视频采集、人员定位、语音对讲等功能于一体,离开指定位置就会报警提示,误入带电间隔从此也是件“难事”;智能云监控,随时记录捕捉施工现场安全死角和不安全行为,智能识别施工人员,自动计算各参建单位到岗人数,工程进度推进稳步持续……

  在智慧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国电电力的智能工器具种类越来越多,功能逐步强大,也意味着企业正迈向新的科技领域,“人工智能”的沃土,正孕育企业崭新的未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电电力稳步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占领科技“制高点”,以创新驱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电力公司建设步伐,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科技创新力量。(牛硕 刘奕宁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