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1-03-15 17:08
实体制造企业要修炼好“内功”
——访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兆
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 栗清振 邱燕超 通讯员 李东瑞 王乐
“实体企业的责任担当体现在‘六稳’和‘六保’,这些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稳民生、稳预期的生力军。”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白云电器”)董事长胡德兆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说,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成本负担,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有活路是势在必行。作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白云电器不断推进产教融合,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担当,修炼好实体制造企业“内功”。
中国电力报:您此次带来的提案有哪些?
胡德兆:结合这几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履职,以及实地走访调研,今年全国两会上我提出了5份提案,涉及产教融合、职工创新能力、企业交易结算、维持原材料价格平稳、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很多提案都是近三年持续关注的领域。此外,我还关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赋能实体经济、碳达峰和碳中和等关键领域。
中国电力报:作为电力装备制造企业,白云电器是如何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白云电器在智能制造方面是否有积极的尝试?
胡德兆:白云电器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十三五”以来,白云电器一直在做数字化转型的尝试,在“智造+服务”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我们是2018年国家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第一批标杆企业,数字化工厂通过国家智能制造专项验收,5G+智能制造项目纳入科技部重大专项,中国联动合作标杆示范项目,基站建立数据已经拉通,在地铁智能运维领域也在增加5G应用场景。
白云电器通过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项目实施,实现了从“生产驱动”向“数据驱动”、从“装备制造”向“智造+服务”的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传统电力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技术,转型为“产品+服务”的电力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探索之路。
中国电力报:在您看来,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应如何发扬工匠精神?白云电器是如何实现高技能人才队伍孵化和培育的?
胡德兆:我始终认为,制造业的领先源于产业工人的沉淀,匠心才能铸造良品。要培育出一批有匠心的创新型人才,就要构建一个好的创新方法教育平台。企业是创新创造的主体,也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主阵地。
白云电器通过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工匠培育工作室,打造精工人才梯队来培育高技能人才。通过多年推进产教融合,以前靠学校提供“标准化”的人才,现在开始向企业“定制化”人才转型,未来的趋势则是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的人才培育模式。
我今年有两份提案是关于高技能人才培育和能力提升的,分别是《关于激发市场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的提案》《关于构建创新方法教育平台,提升企业职工微创新能力的提案》。
产教融合是支撑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投入职业教育,激发民营企业发挥生力军作用,推动产业导师及课程进学校,试点培育产教融合型行业和学校,建立产教融合企业分级分类及退出机制等方式,激发多元市场主体参与产教融合,推动建立高质量产教融合体系。
我们要通过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氛围、构建创新方法教育平台、批量培养企业创新人才、组建创新教育联合体,全面激发职工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员工的微创新能力,助力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力报: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我国中小型民营制造企业遇到了很多瓶颈,您认为如何帮助他们纾困?
胡德兆:我始终认为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之本。我这几年一直关注中小民营企业的交易结算问题,今年结合材料涨价做了调研,提出了一份《关于防止原材料暴涨维护六稳六保的提案》。
据市场调研及各行业动态,去年6月以来,国内大宗商品持续上涨,进入春节假期后原材料价格彻底失控。原材料恶性涨价让中小企业苦不堪言,市场主体朝不保夕让“六稳”、“六保”面临极大压力。部分中小企业陷入“做也死”、“不做也死”的困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一批中小企业濒临危难,本轮原材料疯涨如果不能及时调控,不亚于一轮新的“经济疫情”。这与国家倡导的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原材料价格暴涨已经严重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我建议除了激发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要在宏观层面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调控。我建议国务院牵头成立督查组,开展“六稳”、“六保”政策落地及影响因素专项督查;对原材料涨价情况进行全景监测,对违反市场规律的价格波动进行宏观调控;鼓励各基础工业品领域加强行业自律,维持价格平稳有序;对国外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大宗商品进口价格进行国际谈判,防止原材料暴涨,维护“六稳”、“六保”,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力报:您认为实体制造企业应履行哪些社会责任担当?
胡德兆:我们既是一家实体制造企业,又是民营企业。现在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劳动就业,90%的企业数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很大作用。
我认为不管是作为实体制造业,还是作为民营企业,都需要不断修炼“内功”,不能等靠要,主动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永远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十四五”规划开局贡献一份力量。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