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王道滨:苏丹十年坚守

来源:中电建 时间:

  时光飞逝,眨眼功夫,水电五局王道滨已经在苏丹工作10年了。这10年,他相继参与过世界最长的大坝、尼罗河干流第二大水电项目——麦络维水电工程和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工程,担任过吊车驾驶员、轮胎修理组组长、机械队队长、门塔机队长,始终和机械打交道,至于吊过多少吨钢筋和水泥、换过多少个轮胎和配件、安装拆卸过多少次门机塔机,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却让他的同事记忆犹新。

 

小发明更换大轮胎

  2004年4月,在麦络维项目,王道滨由吊车驾驶员岗位调到机械工区修理厂负责轮胎组工作时,他遇到了一道难题。由于工地路况不好,担负工地开挖出渣任务的大型自卸车轮胎损坏严重,经常需要更换轮胎。这种轮胎直径大约1.50米,宽0.5米,重约800多斤。由于轮胎与车子的间距很小,人工拆卸更换十分费力。顺利时,七八个人一天最多只能换一个轮胎,有时换一个都换不了。而每天到车间等着换轮胎的车辆,少则三四台,多则七八台,最高峰时达二十多台车,严重影响了前方生产。当时轮胎组只有他和另外一名中方员工加8名当地劳务,根本无法完成工作任务。自卸车厂家售后在现场也束手无策。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心想,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他围着车子和轮胎琢磨了好几天之后,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拆安装轮胎的“土”工具。

  这个“土”工具像个吊篮:底部两侧是一个与轮胎外径弧度一致的2个长方形架子,架子上面各装3个滚轮,让2个钢钩和2个架子相连,然后再用4个挂钩把2个架子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叉车的两个叉子上。换轮胎时,把轮胎装进去,吊起的轮胎能够在吊篮里左右旋转,确保轮胎16个连接螺丝准确定位,既省力,又省时。他给这个机械化的“土”设备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吊篮式轮胎拆装器。有了拆装器,原来6到8人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减少到3人约40分钟左右就能拆安装完成,一天可修换轮胎达十二三条以上,车间门口等待换轮胎的二十多辆车三天内全部处理完毕,投入生产。从此再没有长时间等候修换轮胎的车辆了。水电七五联营体的领导在现场看到这一发明时,连声说好,并称可以申请专利。

 

阿拉伯语巧助力

  和当地劳务一起工作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交流。为了工作需要,只有初中文化的王道滨,无论工作多辛苦,每天晚上下班后,总是会去当地工友的住地,虚心向他们学习阿语,他把问来的、听来的、想到的词一一记下来,回到宿舍又重新整理,第二天在工地又热吵热买再复习。到苏丹才一年半的时间,他就掌握了一千多个当地用语单词。回国休假时,他去书店买了《阿拉伯语速成》、《阿拉伯语600句》等学习阿语的书,自己又把已掌握的单词按用途分门别类,等到再回工地时,他的阿语有了很大进步,已经可以和当地工友进行简单交流了。

  2005年,他被提为浇筑工区机械队队长,带领有限的国内同事和当地员工负责浇筑工区一个多亿的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及运行工作。他感到压力很大,如果不能顺畅地与当地员工进行交流及工作表述,完成任务很成问题。他说,“当地员工大多数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或几乎没有,要想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作用,就必须要用他们的语言来指挥他们工作、教授他们技术,这不仅能增进与他们的友谊和感情,更能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尽快掌握当地语言,是当务之急。”于是他边工作边向他们学习、请教,日积月累,坚持学习,慢慢的可以达到用当地语言给他们布置工作,指挥生产。

  在麦络维工程抢发电期间,有一台QM900型门机急需从尾水厂房转移到坝顶上,项目部要求8天时间完成这项工作。任务非常紧急,他立刻召开会议,用当地语言把这项工作向当地员工布置下去,并传达了项目部的要求,转达了项目部对他们以往工作的认可,并从他们当中选出了两名班长,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于是,在7名中方员工和十几名当地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门机转移工作比项目部要求的时间提前了3天安全顺利完成,当天晚上投入正常生产,创造了水电七五联营体5天拆安装门机的最快记录。

 

两次当翻译

  王道滨精通当地语言,在工地也小有名气。不仅自己带的当地员工经常会去找他交流,聊家常、谈工作,项目部其他单位的当地员工也常去找他问一些与工作有关的问题。而给中方员工当翻译更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水电七五联营体厂房工区主任在工地检查,发现吊车停在原地没干活,问当地劳务吊车司机,比划半天,双方也没有搞懂什么意思,环顾四周,也找不到翻译,情急之下,主任打电话找王道滨来翻译。原来吊车坏了,司机比划已告诉过其他人,但是没有人来修,也不知道找谁。知道情况后,主任马上通知修理工,尽快修车。

  2012年,一行二十几人回国休假,在阿布扎比机场安检时,同行的一人因护照问题被询问,语言不通,解释不清楚过不了安检。已经过了安检的王道滨,被同事叫回来翻译,经他与工作人员说明情况,最后这位同事才顺利过了安检。

  长期坚持自学阿拉伯语的王道滨,如今在上阿特巴拉水电站工地开始用对讲机、手机向当地劳务布置任务、指挥现场工作,相互配合默契。在新工地,他带领14名当地劳务安全快速安装门机的事也曾受到工程总承包方、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上阿特巴拉前方负责人的表扬。

  在苏丹工作的经验让王道滨体会到,只有精通当地语言,才能提高当地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教授他们技术,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这也才符合中国电建对海外事业属地化管理的要求。

  苏丹10年,他没能赶上参加儿子的婚礼,没能在家过上一个春节。他今年57岁,早已过了可以退休的年龄,因他专业技术过硬,当地语言精通,一群吃苦耐劳配合默契的当地工友,都成了他坚持留下来的理由。

  苏丹10年,他工作之余自学阿语,自己注音、整理的学习资料就有十多斤重。他说这是他在苏丹工作之外的最大收获,等他退休了,他会好好整理这些资料,提供给更多需要学习阿语的人。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