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1-12-03 17:03
贺兰山保卫战打响之前,宁夏北部石炭井、汝箕沟等煤炭开采集中区对植被和土壤的破坏,造成了贺兰山脆弱的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
前不久,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煤迹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顺利通过专家验收。用项目负责人刘秉儒的话说,他们实现了“绿水青山增碳汇,环境改善促发展”。
这样的科研项目,将是宁夏未来较长时间内支持的重点。
11月25日,宁夏科技厅正式印发《宁夏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一个目标,七大领域,八个专项,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双碳”技术创新体系,将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五年内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宁夏产业结构高碳特征明显,单位GDP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均在全国排名靠后,能源转型难度很大。
针对全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基础薄弱、资源短缺,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力度不足,全社会对此科学认知水平不足等问题,宁夏科技厅组织专班充分调研了各行业领域、重点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了《行动方案》。
“紧紧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大科技需求,我们将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进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创建等八项行动。”宁夏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张磊说。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宁夏要初步构建自治区“减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节能降碳等技术有所突破。
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更要培育主体、示范带动。
记者了解到,宁夏科技厅将支持打造10个碳中和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培育20家绿色低碳创新型企业,培养引进20个绿色低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转化应用一批绿色低碳科技成果。
七大领域有“技术路线图”
“我们通过开展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示范,进一步修复贺兰山生态功能,提升林草系统碳汇能力,增加生物多样性。”刘秉儒介绍道。
他是宁夏矿山生态修复首席专家、北方民族大学生态学科负责人。
贺兰山被誉为宁夏的“父亲山”,是我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中唯一位于北方的中心,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然而历史上经受过高强度放牧和长时间序列露天及井下矿山开采等大范围、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这里生态系统持续退化,直接影响黄河、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并波及西北、华北等地区。
经过3年多的努力,刘秉儒团队提出了旱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地形重塑理论与实践、土壤培肥技术比选、乡土植物筛选研发。
一次播绿,年年见绿。
如今,1000亩的项目技术示范区,植被覆盖度由以前的寸草不生提升到25%—30%,局部达70%,即使在2021年极度干旱的天气也正常生长。
该项目研究成果为贺兰山保护区采煤迹地低成本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也被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推荐为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
能源、化工、金属冶炼、建筑、交通、农业、林草……记者翻阅《行动方案》看到,宁夏为这七大重点行业领域逐一制定了“双碳”技术发展路线,科技支撑将一如既往地给力。
“双碳”科技创新提前行动
于宁夏而言,“双碳”科技创新是个大命题,但不是新话题。
早在3月22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宁夏研究院在北京启动的8个2021年重大战略咨询研究项目中,其一就是《宁夏碳达峰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共有7位院士参与。
“宁夏积极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为全区科学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的战略参考。”宁夏科技厅副厅长陈放表示。
该厅还争取到亚洲开发银行知识合作技术援助项目,聘请国际、国内低碳领域专家为全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战略咨询。
打铁还需自身硬。科技创新主体与载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
今年以来,宁夏科技厅在新能源开发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相关领域培育认定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0余家,认定备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各类科技型企业54家;围绕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方向组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及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共实施科技项目百余项,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了突破。
“下一步,科技厅将紧盯自治区党委、政府‘双碳’目标及‘双控’工作重要决策部署,高质量推进《行动方案》落实。”张磊说。(王迎霞 易静华 张静)
责任编辑:李梁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