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两会聚焦

两会能评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3-05 11:08

  核心提示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开放合作等方面建言献策。

  探索具有核工业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辛锋

  中核集团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比例超过15%,保障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中核集团作为核科技工业主体、国家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中坚、核技术应用的骨干,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高于央企平均水平,保障核科技能力水平快速提升。中核集团正加快实施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探索具有核工业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推动我国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把自立自强放在首位,也要大踏步地深化开放合作。中核集团将国际化发展作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集团的重要战略支撑,遵循开放合作、互利互惠的商业原则,密切大国合作,“走出去”和国际核能合作实现新突破。在科技创新方面,中核集团将构建“一体两翼”的创新体系,统筹推进国内外研发布局。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多边合作机制,主动发声,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核能事业创新发展共同体。

  以高水平开放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黄群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符合开放发展的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合作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培育全球产业新生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三角驱动的未来产业发展机制,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全球化创新链。尤其是聚焦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领域,建设跨境产业链,打造开放型产业创新集群。一方面,要加快全球研发网络构建,鼓励跨国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实现“逆向创新”技术溢出。另一方面,要支持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抢占尖端技术制高点。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

  推动eVTOL与电车产业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冯兴亚

  广汽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持续深化。2025年,广汽集团将推出7款全新车型,覆盖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广汽方案”。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广汽集团将深入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结合企业实践和对产业的洞察,就如何推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集群发展、共享电车技术、产学研协作及跨部门机制优化,推动与电车产业融合,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学研用”合力促进能源转型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陈爱雪

  企业推动科技创新既是补短板强弱项、提高自主安全保障能力的战略举措,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发展转型变革的必然选择。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推动国家能源经济发展的重点企业,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自立自强,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需求,实施校企科技资源共享,全力引导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企业开展专题服务,提高高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能力。同时,要完善校企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建立多层次科研体系,形成全链条、系统化的科研发展格局,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可持续、系统性保障。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