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透过报告看能源

来源:​《中国电业》 时间:2021-04-20 19:19

透过报告看能源

本刊记者 刘光林

  新绿初上的北京,汇聚着全世界的目光。3月4~11日,全国两会在此召开。会议召开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大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

  刚刚经历了“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又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所有这一切,让2021年看起来非同寻常。而在这个特殊年份、承载更多期许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凝聚着太多的能源电力看点,为今年和今后五年的能源电力巨轮掌舵定向。

  能源事关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生福祉等方方面面,关乎政府工作全局。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2020年工作回顾还是2021年重点工作部署,无论是“十三五”发展成就还是“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处处跃动着能源电力符号,向观者展示着它的合“能”量。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那些能源电力看点。

能源保障 能源安全

  “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解读:

  能源安全,于国家而言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政府工作报告本身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报告中,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与实施粮食安全战略、金融安全战略被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

  能源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总成,其本身就是一个运行严密的系统。因此,能源安全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主要内容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保持国内能源供需动态平衡,着力加强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增强了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化保障能力,推动我国能源发展由低水平的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优化加快跃升。在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同时,积极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到2020年底,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总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接近50%,达到49.2%,建立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我国新增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分别达到50亿吨、3.5万亿立方米、1.5万亿立方米、0.5万亿立方米;原油产量连续两年企稳回升,天然气连续4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同时,我国还积极构建互联互通的能源输送网络,打造稳定可靠的能源储运调峰体系,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项目,初步建立天然气储备体系,完善煤炭储存制度,提高电力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能源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但如今世界局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加,单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区安全局势不稳定,能源资源在全球流通配置通道遇阻,国际间能源“卡脖子”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威胁。因此,提升能源资源自主保障能力、将用能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意义重大。“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能够满足我国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能需要,为“十四五”时期深入推动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态环保 碳达峰 碳中和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解读: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在能源行业也相应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国电力供应结构持续优化,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到202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214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约8.4%。其中,水电1355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1%;风电466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约15%;光伏发电260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1%;生物质发电13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约19.4%,我国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得到强化。

  在煤炭清洁化利用方面,我国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等地区为重点,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散煤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制定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截至2020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约达到6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清洁取暖率达80%以上。总体上看,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逐年提升,运行更加平稳,对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推进终端用能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推广新能源汽车、热泵、电窑炉等新型用能方式。推动多种清洁终端用能多能互补和综合梯级利用,形成了分布式能源生产和消费一体化新模式。2020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至56.8%,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加速转变。

  与此同时,我国建立了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低于3%的增速支撑了经济中高速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十三五”以来至2019年年中,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35%。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明确了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议,并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其作为2021年的重要任务进行部署。这充分展示了我国重信守诺、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担当。

  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国家能源局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目标任务,锚定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5%和风电光伏装机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重点在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着力升级能源消费方式、出台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相关政策、指导地方开展碳减排工作四方面采取措施,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能源体制改革 降电价

  “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收费水平。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用电不合理加价,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

  解读:

  这里的能源行业改革,主要是指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而能源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打通淤点堵点,推动改革成果落地见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市场有序放开,实现管输和销售业务分离。已经搭建了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平台。建设了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统筹协调的电力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

  此外,我国还完善了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初步建立了以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为核心的电力、油气网络环节定价制度,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消息,仅在2016~2018年,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就累计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超过1800亿元,改革红利不断得到释放。2020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2.9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约39%,继续释放改革红利。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降低用能成本是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2018~2020年,我国已经以两个10%和一个5%的降幅,连续三年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以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实施以来,电力用户的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逐年扩大。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表明中央政府通过市场化改革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的决心。

新基建 重大能源工程

  “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解读:

  能源重大工程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能够有效拉动投资、带动消费、改善民生等,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沿海核电”“电力外送通道”“电力系统调节”“油气储运能力”等方面规划实施了大量的能源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以重大能源工程白鹤滩水电站为例,该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拦沙、防洪、航运、灌溉等综合效益,工程总投资1785亿元,总工期为12年,拉动就业的作用十分明显。同时,该工程初期拟装机160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602.4亿千瓦时,建成后可为工程所在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包括特高压输电、充电桩、换电站等新型能源设施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0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到126.7万台,其中公共类充电桩54.2万台,私人类充电桩72.5万台。充换电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电动汽车市场的繁荣,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根据公安部的消息,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9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7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40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32%。

责任编辑:于彤彤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