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孙重梁:微心愿 大梦想

来源:《中国电业》 时间:2021-03-15 13:58

孙重梁:微心愿 大梦想

国网湖北老河口供电公司 郭峰

  1月5日,“小寒”节气,清晨,牧场村的田野里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此时,国网湖北老河口市供电公司袁冲供电所农电员工孙重梁在帮李正安夫妇储藏红薯秧,为两头耕牛准备过冬的草料。

  牧场村所在的鄂西北老河口市袁冲乡是革命老区,一年前,还处于贫困状态,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在2020年9月实现脱贫摘帽。

孙重梁记录每天的工作点滴。资料图

热心相助,村民脱贫致富

  5年前,农电工孙重梁又换了一个称呼——网格员,具体负责袁冲乡牧场村和六管营村1562户村民的用电服务。与此同时,他还主动申请到一个新任务——为牧场村5户贫困村民做帮扶联系人。“牧场村我熟悉,精准扶贫的事儿,就交给我来办。”

  75岁的李正安和72岁的田桂英夫妇,以及另外4户贫困户从此成了孙重梁的“心上人”。

  孙重梁对李正安家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一共4亩地,用来种植小麦和玉米。“种小麦和玉米,一年下来的收入顶多4千元,平时还要花钱买药看病。”李正安的腰和腿都有毛病,每天吃药,至少得10块钱。

  4亩地,如何种植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呢?孙重梁动起了脑筋。

  在老河口市,只要问起哪里的红薯最好,准能得到异口同声的答案:袁冲的红薯最好。袁冲的红薯,又以陡沟河村、牧场村向阳山坡上种植的最好。李正安有1亩地位于向阳的半山坡,孙重梁就建议李正安把这块地改种红薯。

  “红薯亩产能达到4000斤,每斤不低于一块五。”李正安说,“我也想种红薯卖钱,就是没有劳动力,栽苗、浇水、收获,都需要人工。”

  “夏天栽红薯苗,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去帮忙;浇水灌溉时,我们可以帮他接通移动电源,用小型电动抽水机来解决;至于秋季收获的问题,我们可以动员大家一起在休息时间去帮忙。”朱江波和孙重梁的帮扶方案,让李正安放下心来。

  2017年夏天,李正安在完成小麦的收获后,把山坡上的1亩地全部种上了红薯苗。夏种秋收,有了孙重梁的热心帮助,李正安的日子越来越好过。“1亩红薯的收入,能抵4亩小麦,收入一下子就翻番了。”

  随着收入的增加,李正安还买了一头母牛,“牛最爱吃红薯秧,红薯卖钱,红薯秧作为母牛的饲料。”李正安说,买母牛时,政府补贴了2千块钱,如今每年一头小牛犊,还能卖五六千块钱。

  2020年国庆节过后,老河口市迎来持续降雨天气,孙重梁了解到李正安准备收获已经成熟的红薯,10月12日,趁着雨停的间隙,孙重梁和供电所党员服务队员一起,来到李正安的红薯地,帮助收获红薯。

  “雨天路滑,去集镇上卖红薯成了难题。”李正安向孙重梁诉苦。牧场村距离袁冲乡纪洪街道有4千米,平时去赶集,李正安都是搭乘村里顺路的电动三轮车。雨天路滑,村民们很少开三轮车出行,李正安的红薯一时没了销路。

  “对了,咱们供电所食堂,平时也到集市上采购红薯,与其买别人的,还不如直接来牧场村买。”正在往篮子里装红薯的党员陈永红听到了李正安和孙重梁的聊天,连忙提议。

  “对对,这也叫消费扶贫。”孙重梁说。党员服务队的党员们一致同意,把李正安的红薯买下来,直接带回供电所食堂。

快速高效,解决用电难题

  “这几天,漏电保护器频繁跳闸,拌料机也用不成,眼看着有电,却不能正常使用。”1月18日一大早,孙重梁就接到了村民张新跃的用电求助电话。

  张新跃在袁冲乡牧场村开办家庭农场,以养牛为主。农场的饲料加工、拌料、牛舍清扫等全部采用电气化设备,用电总容量为80千瓦。由于农场距离最近的供电电源点较远,孙重梁就积极向袁冲供电所所长朱江波汇报这一情况,经过现场勘查,反复核对,优化方案后,2020年2月,老河口市供电公司为该农场架设10千伏线路0.6千米,安装一台200千伏安的变压器,满足农场用电需求。

  孙重梁接到张新跃的求助电话后,当即喊上同事周俊州、陈文军一起,赶到张新跃的家庭农场。经过仔细排查后,发现给拌料机提供电源的电缆直接绑扎在钢构大棚上,由于电缆时常摆动产生磨损,电缆的绝缘层被破坏,造成局部漏电,导致漏电保护器频繁动作。

  找出“罪魁祸首”后,周俊州和陈文军立即采取停电措施,对电缆做绝缘处理,并用绝缘绳对电缆重新固定。消除用电隐患后,孙重梁还向陈丽讲解了一些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在老河口市所辖的8个乡镇里面,袁冲乡是最为偏远的地方,孙重梁说,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接到村民的用电报修电话,他都会在1个小时内赶到现场。“早去一分钟,他们用电的希望就多了无数倍。”孙重梁说。

任重道远,服务乡村振兴

  看到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孙重梁打心里感到高兴,“服务乡村振兴,我们还任重道远!”

  在袁冲供电所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传达学习座谈会上,孙重梁说,“我有一个微心愿,我想为村里培养一些用电明白人,让自己的电工技术为更多的村民做贡献。”

  2002年以来,孙重梁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一至周五住在供电所的宿舍里,双休日才回25千米外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的家里。“回一趟家,要翻山越岭,耽误时间;住在宿舍里,有热水用,能洗澡,还有食堂,啥都不愁;遇到晚上抢修,还能搭把手。”

  双休日回到家里,孙重梁就成了左邻右舍的“电保姆”。九重镇距离陶岔村15千米,村民们只有遇到赶集才去一趟,因为知道孙重梁双休日在家,遇到用电问题,总是让孙重梁过来帮忙。

  “在全民奔小康的道路上,家家户户都添置了电器,昔日烟熏火燎的厨房也实现了电气化,如何正确使用电器?如何安全用电?这些知识都需要普及。”孙重梁不仅在牧场村和六管营村为村民宣传用电知识,回到村里还为乡亲们做“义务电工”。

  今年56岁的孙重梁,再有几年就要退休了。至于退休后的打算,孙重梁说:“这么多年来,自己登杆架线到处跑,妻子既要耕种9亩庄稼,还要在家照顾脑瘫的女儿,等退休了,就回到妻女身边,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继续做村民的‘电保姆’。”

责任编辑:于彤彤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