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书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来源:​《中国电业》 时间:2020-10-12 15:32

书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写在《中国电业》创刊七十周年之际

《中国电业》记者 葛艳华

  9月的北京,丹枫迎秋。西城区白广路二条1号国调楼11层大厅里悬挂着的“中国电业编辑部”几个字,一如时光之笔,细细印承着《中国电业》(原《人民电业》)的点滴征程。

  1950年9月8日,伴随着一纸行文,这本被誉为中国电力新闻事业的摇篮,目前全国电力行业创办时间最早、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杂志——《人民电业》应运而生。在千万人的注视中,《中国电业》与它所属的这个行业,同向前行,至今依然。

  70年来,《中国电业》记录的,始终是不忘初心的主基调。这样的文墨,与新中国的崛起、与电力能源行业的前行一起,展现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不变宗旨。

  70年来,《中国电业》伴随的,始终是牢记使命的主旋律。这样的文字,由各级领导、广大通讯员共同执笔,在书写中成长,在传承中新生。

  1950到2020,创刊70周年的《中国电业》,逐步实现由部委机关刊向行业刊、由官方刊向市场化新闻刊、由财政支持向自负盈亏的转变,实现了体制机制的根本性改革,并在“中电传媒”的品牌故事里刻下了属于自身的烙印。

  70年,《中国电业》墨香依旧,书籍长情。

这是一本有历史的刊物

  1950年8月25日,电业管理总局决定出版一本全局性定期刊物《人民电业》,旨在达到更有利组织教育全体干部为完成生产任务而努力的目的。

  9月8日,《人民电业》承载使命,开启征程。从这一天开始,《人民电业》四季交替,寒暑不息。

  从各局管理经验到各厂技术交流,从个人研究心得到集体创造发明,从工作经验到建议批评……在这泛黄的杂志新闻纸中,承载着新中国电力工业人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创刊初期,《人民电业》是“学习的路径,借鉴的平台”。从苏联翻译的文章中,可以找寻到新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脉络,从《友谊的祝贺》等文中,可以触摸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

  渐渐地,《人民电业》成了“自己的载体,我们的期刊”。在彼时的页面中,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徐州电业局、天津电业局等一批基层电力企业初见端倪;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路径逐步探索,一批类似《如何发挥材料供应工作中的潜在力量——介绍淮南材料厂供应科一九五二年度增产节约计划》的文章频频发布;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队伍愈发强大,一批行业性、全国性的系统劳模逐渐崭露头角……作为这个行业言论的枢纽与支点,在不断向前的历史洪流中,《人民电业》努力记录和展现着我国电力工业起步时的轨迹。

  厉兵秣马,八载春秋。经历了创刊起步阶段的《人民电业》,在机遇与希望中,逐步成为这个行业“代言人”。面对新中国的全面发展和整个行业的深度调整,1958年10月,《人民电业》在当期第35页,发布了本刊编委会的重要启示:“从1958年11月起,《人民电业》与《中国水利》《水利电力工人报》合并为《水利与电力》半月刊。”至此,记录我国电力工业起步发展8年的《人民电业》结束了独刊发行的时代(由于历史原因,于1966年进入停刊阶段)。

  这一程,《中国电业》风雨不悔,时运与共。

这是一本有责任的刊物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电力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既要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又要有现代化科学管理。发展电力工业,一靠改革,二靠科学。不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电力现代化就很难迈开步子。

  为进一步宣贯电力工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相关先进经验技术及企业管理经验,1982年12月25日,当时的水利电力部报刊社给时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李鹏同志上报了一份《关于创办电业杂志的请示报告》,请求复刊《人民电业》,同时对《人民电业》的办刊目的、出版周期、性质内容、阅读对象、编辑力量给出了明确建议。

  “请研究,这份杂志性质,只是作为中国电力报的补充,中国电力报不宜刊登的,放在这份刊物上登。可以去新华社询问一下办‘瞭望’和‘经济参考’的经验。”在明确办刊思路后,《人民电业》开始了复刊之路。

  1983年4月11日,中共水电部党组以【(83)水电党字第99号文】的形式给中共中央宣传部报送了一份《关于恢复<人民电业>刊物的报告》。

  1983年4月27日,水利电力部以【(83)水电办字第27号文】给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恢复<人民电业>刊物的报告》,同年5月17日,收到国家科委《同意恢复<人民电业>期刊》【(83)国科发条字355号】的文件。

  1983年6月29日,水利电力部以【(83)水电办字第43号文】的形式下发了《关于恢复<人民电业>的通知》。

  经过1983年试刊后,作为月刊的《人民电业》在1984年正式复刊,这是在当时为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而复刊的。

  “电搞不上去,四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到二十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但当时的电力工业状况远不能适应这个要求,工业等电、农业盼电、人民要电的缺电局面,在许多地方仍没有改变。

  “如何不断提高电力工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开创电力工业的新局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电力工业的路子,有许多理论方针政策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这就很需要有《人民电业》这样一本刊物,为研究探讨问题,总结交流经验,提供条件和阵地。”时任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在《人民电业》复刊第一期的《几点希望——代复刊词》中如此定位《人民电业》。

  于是,《人民电业》开始担任见证者与记录者的角色,50万伏线路的建设、大区电力系统的确立、大型电站的投运、核电起步、理论探讨,工作研究、经验介绍、通讯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知识讲座……这一页页图文并茂的新闻纸,至今让人震撼。

  这些文字横跨数代、依旧风采的背后,是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见证,是一代代电力人创业奋斗和成长的历史。

  这一程,《中国电业》不畏山高,不惧水长。

 这是一本有思想的刊物

  1987年1月,为了更好适应发展需求,《人民电业》正式更名《中国电业》,开启了新的征程。

  改革之下,多少人们对电力工业的期待聚集于此。时任总书记亲笔题写“中国电业”刊名,时任总理题词“努力办好‘中国电业’,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时任国务委员寄语“努力为发展我国电力事业服务”……在众人的期许下,《中国电业》发挥着积极的先锋作用和独特的桥梁作用。

  发展之下,多少地方对行业发展的期盼聚集于此。东三省机组的建设经验、沿海电厂的现代管理实践、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初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电业》发挥了持续的推动作用和有益的借鉴作用。

  为了行业,《中国电业》掀起学习文化、普及知识的热潮;为了国家,《中国电业》把全体电力职工团结起来,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奋斗;为了人民,《中国电业》把更多的行业经验和成绩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力量与情怀……

  于是,一批研究电力行业的发展规律、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文章不断出现,一批有实践、有想法、有思想、有知识的专家不断涌现,一批关乎整个行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专题研究不断显现。

  所以,我们看见了作为最早报道“鲁布革水电站”的媒体中,《中国电业》对其先进高效的建设实践、管理体制、劳动生产率和报酬分配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也看见了在报道全国第一个国家和地方集资兴建的原山东龙口发电厂中,《中国电业》对当时政策的解析……

  此时的《中国电业》,已然把思想领先、引领行业,作为重要的工作指导思想,不仅成了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报道的集中地,更成了全国电力行业人的共同精神家园。

  这一程,《中国电业》始终如一,未曾改变。

这是一本有态度的刊物

  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理念。《中国电业》亦是如此。

  紧紧围绕改革这条主线,《中国电业》把责任扛在肩上。在防止独家办电思想回潮中,《中国电业》从尊重市场主体的角度让投资与借贷、独家与集资的关系更加清晰;在发现结构性问题时,《中国电业》呼吁关注电网,调整电源和电网之间投资比例,引起了当时中央和部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紧紧围绕服务这条主旨,《中国电业》把人民放在心上。在缺电时,《中国电业》提倡全行业优质服务,让有电用成为行业共识。在富足时,《中国电业》倡导全行业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努力,让用好电成为行业的口碑追求……

  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干,《中国电业》把助力握在手上。《中国电业》将国华靖远二电厂的经营管理模式做了推广,影响深远;《中国电业》最早介入报道的成都共产党员服务队,不仅有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去过,至今还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让《中国电业》逐步走向光辉的山巅。在探索与实践中,《中国电业》渐渐将“厚重、进取、独家、深度”的种子,洒在一页页新闻纸和一个个印刷字中。焦点事件从未缺席,热点事件深度策划,突发事件立刻响应,管理专题逐步成型……不管是创刊之际,抑或复刊之时,《中国电业》已然成为这个行业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电业》的资料室里,从1950年的第一期,到2020年最新一期,展现着一个行业发展的剪影,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铺陈,跃然而出。

  这一程,《中国电业》执笔记录,从未懈怠。

这是一本有情怀的刊物

  “记住那些地方,那些闪光的人。”在961期的杂志里,不仅陈列着近6000万字、2万张图片的历史,更集结的是一段段隽永的文字、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和一颗颗火烫的真心。

  在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金龙镇树垇村的田埂间,《中国电业》人记录着国家电投江西公司扶贫干部的工作点滴;

  在天山脚下,《中国电业》人见证着国网新疆电力人的“三区三州”扶贫攻坚实践;

  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街道边,在“中电传媒24小时清洁取暖保供电”直播中,《中国电业》人播报着当地的供暖实情;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中国电业》人踏寻着“国网阳光扶贫”中的“安徽印记”;

  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中国电业》人诠释着国电浙能宁东发电“铸魂筑基”的经典篇章;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维地村维地小学里,《中国电业》人用镜头记录下那一张张可爱的孩童笑颜;

  ……

  一幕幕场景令人感动,又都似曾相识。疫情下,电力企业不顾一切,第一时间保障医院、医疗物资生产和百姓用电;洪水中,电力职工奋战抗洪一线,第一时间保障恢复用电;地震发生后,各企业员工无私援助受灾群众,助力重建家园……《中国电业》记录着这个行业每次面对风雨的无畏,每次迎接挑战的勇气,也记录着这个行业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情怀。

  这一程,《中国电业》点滴铭记,悉心聆听。

这是一本有期待的刊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宣传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刻把握融媒体时代电力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思想,朝着“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释放优势”的发展目标,面对市场选择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是一个新闻策划的舞台。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中国电业》加强新闻报道环境和资源的开发,主动参与报道对象的各方面活动,让策划新闻的能力见深见远。于是,从福建沿海到皖南大地,从山城重庆到钢铁之城,《中国电业》用新闻策划丈量着每一寸有电的土地。

  这是一个新媒体传播的舞台。依靠中电传媒的媒体矩阵,利用《中国电业》《中国发电》两个微信公众号,让《中国电业》的品牌价值、服务渠道、所达范围得到进一步延展。于是,在为华为全球企业业务部发表相关新闻后,同步翻译成8种语言,在全球推广。这也是《中国电业》为中国品牌的全球传播贡献的智慧和力量。

  这是一个咨询的舞台。从2014年开始,《中国电业》开始制作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从资料搜集、归纳总结,到设计印刷、出版发布,一个新的业务领域由此诞生。于是,从首都到江西,从宁夏到吉林,数家单位的近10本报告,让《中国电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又找到了新的坐标。

  这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舞台。《中国电业》在守住权威与品牌的同时,加快向媒体融合发展。利用“中电传媒”品牌和“电力小厨”平台,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渠道传播”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机制中找准定位和切入点,实现《中国电业》与集团的有效融入与延伸。

  这一程,《中国电业》刀刃向内,创新不变。

  岁月不老,初心不变。今天,推开新时代的大门,回望70年发展历程,《中国电业》正在开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未来的《中国电业》将紧紧围绕国家能源电力大政方针,围绕国家能源局中心工作和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公司的工作部署,保持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改变,保持独立思想不改变,保持服务人民不改变,保持服务行业不改变,这也是这本具有70年历史的刊物对这个社会和行业所做出的庄严承诺!

  70年我们共同走过,70年我们薪火相传,70年我们接续奋斗。行业期待着下一个《中国电业》故事,历史期待着《中国电业》人的回答,我们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书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