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融媒体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电业》 时间:2020-09-08 16:02

融媒体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石大乐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近年来,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简称公司)全面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媒体融合发展地部署要求,建设与公司贡献、价值、美誉度相匹配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实现了立体传播、分层覆盖、精准持续的传播效果。

  融媒体格局下的转型探索

  一是新闻采编平台一体化。以公司新闻采编信息系统为基础,拓展集选题、策划、采集、编写为一体的新闻信息采编功能;打造广泛互联、广域交互的信息传播平台;对新闻传播动态进行数据抓取,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进行新闻传播力分析,同时以可视化方式实时展示;深化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新闻采编流程,为打造融媒体中心奠定平台基础。

  二是媒体内容供给社交化。紧跟全媒体传播时代“报、网、微、端、屏”的内容和形式需求,积极适应信息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特质,深挖UGC(用户原创内容)素材供给动能,吸引用户深度参与,拓宽供给来源,提升内外部受众的参与度、认同感。全面对接专业部室、基层单位宣传需求,全程响应员工信息诉求,挖掘传播资源,盘活内容资产,提升宣传作品的专业性、鲜活度、吸引力。

  三是全媒体传播格局立体化。打通外部横向与纵向矩阵,拓宽传播格局。搭建“网络虚拟策划厅”,积极引入媒体记者、专家学者、基层单位、专业部室开展一体策划,提高议题设置、舆论引导、框架传播的有效性、科学性。全面整合公司宣传资源,积极构建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自有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公司新闻宣传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立体化传播。

  四是突发新闻传播(危机传播)智慧化。搭接公司应急通讯系统,实现突发事件新闻应急、重大事件宣传的前后方互联和现场连线直播。实现采、编、播、审、存等应用场景的智慧处理,建设公司“智慧型媒体”样本。探索个性推送和“读新闻”、“聊新闻”模式,推动传媒信息流、数据流全面融入泛在电力物联网。成果除应用于公司内外部媒体平台和采编活动外,还将这一模式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推广至一家大型供电企业,应用成效显著,立体传播点多面广,宣传效果显著提升。

  新媒体重点传播的积极实践

  相比于传统媒体有计划的、层层递进式的报道框架,对新媒体传播框架的认知较易停留于单个创意的精彩,或某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而新媒体传播的议程设置、主流传播、影响持续性通常难以保证。审时度势下,国有企业新媒体传播不能局限在单个新闻点的爆发上,高效率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打造持续、引人、有力的品牌传播效应才应是努力的方向。

  一是融入大选题,贯通平台与采编要素。公司积极融入中电传媒、英大传媒等主流平台的重点策划,制作了《江淮电力共潮生》《五代电杆见证百年》《这就是国家电网的省级枢纽电网》等一大批策划优质、创意精巧的融媒体作品,并将优秀作品推送至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等多个主流媒体平台联合发布,主流传播有声有色。

  二是策划有重点,新闻事件打造公众记忆。2019年9月26日,±1100千伏准东—皖南特高压工程投运,落点在安徽宣城境内。为了不辜负这一伟大献礼工程,公司围绕这一主题,制作了《风起丝路》《最牛电力工程在中国》等新媒体作品,并联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安徽日报等多个主流媒体开展现场深度报道和全媒体直播。

  三是传播分层次,巡礼报道有特色有广度。公司积极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展,生动再现我国电力工业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历程,高端传播再次发力。联系沟通中央三大主流媒体,深度采编皖电70年动人故事,形成密集报道,发出权威声音,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力。组织27家二级单位开展省市两级联动的巡礼式全媒体报道,在公司传统平台和新媒体不间断推送,为受众开展了一次自豪又深刻的精神巡礼。

  融媒体发展的困局

  一是未有效形成融媒体传播合力。不管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能源互联网等主题,通过传统媒体深入采访很快就能形成作品投稿发稿,而新媒体特有的通俗化、简洁化、社会化素材很难短时间内成型,进行深度挖掘,难以快速成稿发稿,和传统媒体难以形成叠加。

  二是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不管是微视频、H5、长图,还是动漫、冷笑话剧场、VR等,不仅需要策划编辑的大量头脑风暴和创新创意时间,也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如何巧妙运用有限资源实现高效、优质的传播效果成为摆在宣传人员面前的难题。

  三是整体传播效果难以评估。当今社会,信息海量,黄金十秒,你方唱罢我登场,10万+、100万+的作品短短几天就淹没在茫茫信息流中,如何保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制作的作品在目标受众群体形成可持续的传播效果,达到品牌传播的目标,尚需不断探索研究。

  四是传播推送压力较大。虽然我们基本打通了社会网站及行业平台传播通道,但在传播和平台上总存在不确定性,有时辛辛苦苦打造的作品传播效果不佳,挫伤策划方积极性。层层的新媒体作品传播,易给基层带来传播压力,在为基层减负的整体导向下,优秀作品需要坚持“内容为王”,准确抓住受众关注点引导主动传播。

  五是缺乏策划采编复合型人才。会互联网思维的人才较少,一个省公司新媒体作品创作团队在10人上下,市县公司很难有类似专职人才。整体的融媒体人才梯队建设需要不间断的系统培训来培养,难以一蹴而就。

  关于新媒体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是与主流媒体聚集发力,形成迭代关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近期内,只有做好整体策划,统筹好内部新闻生产要素和内外部传播渠道,精准发力,分享受众越来越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才能形成与传统媒体的迭代关系。

  二是与传播生态紧密呼应,突出表达优势。随着5G和人工智能等在传媒行业的应用,移动优先、视频优先,AR\VR技术应用等趋势进一步显现,新闻产品形式的变化和平台的不断迭代正带来整个行业的革命性发展。但对“内容为王”的执着仍应坚守,要有故事,而不是仅仅要有趣。去年,在中央电视台直播皖中跨江塔爆破同时,安徽站采访小组先后3次赶赴芜湖,找出了当年大跨设计的珍贵手写稿,采访了耄耋之年的大跨建设者,记录下30多年来以大跨塔为航标的船老大面对过往的不舍之情,拍摄下南塔不远处拔地而起的±1100千伏大跨越……这则新闻线索,生成3条10万+新媒体作品、6条Vlog,无数的外部媒体转载,总阅读量过千万。

  三是与要素平台深度融合,放大一体效能。新媒体的生命力在于融合,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去年,公司组织的两次带电作业传播中,做了有效的尝试。两次带电作业,均派出了较强的采编团队与主流媒体团队联袂出演,文字、图片、视频充分共享,平台终端高度融合,作业一结束资源信息深度互动,2小时后有关主流媒体网站、客户端就发出消息,3小时,新华社通稿发出,央视整点新闻播报,到傍晚公司新媒体平台推送,电网头条、学习强国等相继推送。

  四是壮大国网一体平台,彰显国网品牌价值。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靠近科学,而不再仅仅是文学。新闻宣传的技巧从报纸时代只讲究选题、辞藻和可读性,发展到微信时代的情感传播和价值观传播,再到今日头条、抖音等借算法研究用户实现异军突起。新闻宣传工作不仅需要我们精研传播学和新闻学,更需要艺术、心理、计算机和信息工程、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甚至医学、人体工程学领域的眼光和视野。同时也不应忽视平台的影响力,如抖音、今日头条,国家电网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优质平台,安徽公司微信服务号有700万粉丝,热点文章都是10万+,建成后的“网上国网”拥有客户预计过亿,有如此的网上平台,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