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海门供电朱跃进:心中的“阵地”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22-07-25 17:23

心中的“阵地”

——记一等功臣、海门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工 朱跃进

中国电力新闻网通讯员 李松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曾听过《血染的风采》这首歌?30多年前,中越边境的那场局部战争,英勇的解放军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南疆,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虽然边境的硝烟早已退去,但他们的壮举已经永载史册。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曾亲历过这场战争的“排障英雄”,一等功臣、海门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工朱跃进心中的“阵地”故事。 朱跃进,1981年10月入伍,1986年11月奉命赴前线作战。他参加各种战斗80余次,排雷1000多颗,个人歼敌13人,荣立一等功。

  浴血南疆 为国负伤

  1987年4月17日晨,朱跃进所在部队接到攻击敌人某高地的任务,时任破障队长的朱跃进负责为冲锋部队扫清冲锋通道的地雷。

  由于阵地数经敌我交替,阵地前的爆炸物种类多达百余种,排除难度很大。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探针”在一点一点前移,通道在一米一米推进······正在这时,我军的炮火开始延伸射击了。按战前部署,这预示着离发起攻击的时间仅剩25分钟。军令如山,如在最后时刻仍不能排除通道地雷,冲锋连队伤亡将不可估量。

  情急之下,朱跃进坚决而果断地对战友们说:“时间已经不多了,现在我命令:全队编成8个小组,组与组之间距离15米,我负责开辟主路,其他小组依次开辟辅路。”话音一落,他义无反顾地向雷区走去······紧张的25分钟过去了,冲锋通道终于顺利打开。

  也许是因为我军炮火密集炮击,那次朱跃进他们几乎没有伤亡。之后,朱跃进在参加“京虎二号行动”中光荣负伤。

  勤学苦练守护光明

  1989年3月,朱跃进伤愈后转业到海门供电公司,成了一名电力工人,这也算是圆了他儿时的梦。当年,因为能源供应和电网结构问题,停电司空见惯。那时,朱跃进就想着等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电力工作者,让老百姓不再停电。所以,当上级给他安排工作时,他坚决要求去供电一线,最终他被分配到35千伏四甲变电所。

  刚到变电所,面对控制室内众多的仪表、指示灯,还有户外不停地发出嗡嗡嗡声的主变压器,他感到有点无所适从。但他明白,要想胜任这份工作,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

  于是,他从熟悉图纸开始,研究起了设备保护二次图:合闸回路、跳闸回路······他每天捧着书本、对照现场接线,不停地研究着继电保护动作原理,遇到不理解的,就向同事请教,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能独立当班的运维工。工作30余年,经他发现的各类大小缺陷达到200余个,在30多万次操作中没有发生过一起误操作事故,为万千家庭送去了“光明”。

  变电所值班,最难得的就是要守得住寂寞。成立操作班之前,所有变电所都是有人值守,每一个小时抄一次表、每天三到五次设备巡视,一分钟也不能离开。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枯燥乏味的值班生活,朱跃进就像当年蹲“猫耳洞”一样坚守着这个“阵地”。当有人问他,作为一个战斗英雄,天天待在变电所里亏不亏呀?他总是说,与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比,他一点也不觉得亏。

  为了同事们不感到寂寞。工作之余,他还在所内种植了一些低矮的花卉、树木,把变电所打理得像个私家花园。现在,朱跃进依然对这座已经退役了10多年的变电所留恋不舍,每次路过或休息回家,他总不忘到那里去看看。他说,那里的一草一木他都放不下。

  驻守一线 再显担当

  在他的心里,电力一线永远都是他的“阵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2011年,海门供电公司组建110千伏包场操作小分队,当时很多人因为小分队驻地在黄海边,环境恶劣,而且离市区又远,都不愿意去。朱跃进听说后第一个报了名,并一直坚守至今。在那里,他一如既往地守卫着自己的“阵地”。

  去年台风“烟花”施虐的那天晚上,正在值班的朱跃进接到调度控制中心电话,称受雷电影响,海门港新区20千伏苏展线停电,开关重合失败,必须派人前往110千伏东灶变电站实施操作。他二话没说,与队友跳上车就赶往现场。“当时雨下得特别大,雨刮器也来不及刮,前方一片模糊,只能凭着感觉开车前行。”朱跃进说,那天晚上,等他们送完电回到驻地,已经是深夜12点多了。

  光阴荏苒。还有一个多月,朱跃进就要退休离开他坚守了33年的“阵地”了。他真的舍不得离开!因为这个“阵地”和老山“阵地”一样,都已经深深地驻进了他的心里。他说,这辈子最让他感到骄傲的就是选择了这条无怨无悔的守“阵地”之路。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