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5-06 15:42
穆述
15分钟能做什么?华为以交通能源的全产业链创新给出了震撼答案——4月22日,2025世界地球日当天,华为重磅发布兆瓦级全液冷超充解决方案,为全电物流时代的到来点燃引擎。
华为兆瓦级全液冷超充解决方案堪称业界标杆,作为首个全液冷兆瓦级、支持2400A持续稳定输出的创新成果,实现“充电五分钟,行驶百公里”的卓越性能,让15分钟极速补能、重卡“充电如加油”的愿景照进现实。中汽中心颁发的行业首发兆瓦超充认证,更是为其可靠性与权威性提供了坚实背书。
华为董事、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指出:“构建交能融合型兆瓦超充基础设施,加速重卡电动化普及,将推动汽车电动化的第三波发展浪潮。它不仅大幅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和碳排放,也让交通行业从单纯能源消费者,转变为综合能源产消者、‘源网荷储’践行者,让充电基础设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在新能源车渗透率逐年增高的市场趋势下,华为将如何凭借技术创新优化充电体验?又如何用智能技术赋能充电网络,对电网友好的充电网络产品广泛布局,构建无缝覆盖的物流超充网络呢?
商用车低碳化:破局之路在何方
物流电动化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若中国实现全面电动化,预计可降低1万亿元全社会物流成本,减少2800亿升燃油消耗,降低2亿吨碳排,从社会、经济、民生等多个维度造福大众。同时,由此引发的产业重构,也将为产业链上下游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2024年中国物流产业占GDP比14.1%,年均产生约6万亿的重卡物流费用。2024年中国约有900万辆重卡,占车辆总数的3%,每年却消耗约3000亿升燃油,占道路交通燃油的54%,解决好重卡碳排放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道路运输一半的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传统燃油重卡每百公里油耗约35升至40升,而电动重卡每百公里电耗成本仅为燃油车的三分之一左右。若将现有的900万辆重卡全部电动化,每年可减少约6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30亿棵树木的碳吸收量。
近年来,国家部委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大力推动商用车低碳化进程,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在此背景下,构建高质量交通与能源融合型的充电基础设施,成为当下加速汽车电动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率先投身绿色运输的物流公司们却在运营中面临诸多困境。过去推进换电方案时,部分客户直接换走新电池后便不再返回换电站;重卡充电时,谷电时段常常大排长龙;若自建小型自用充电站,又会造成土地和电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充电速度慢和充电网络不完善,成为重卡电动化进程中的核心阻碍。数据显示,传统充电设备为一辆重卡充满电需要1小时至2小时,而重卡日均运营里程约500公里至800公里,频繁长时间充电严重影响运输效率。
对于重卡这种生产工具而言,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效益。提升补能效率,无缝是突破电动化瓶颈的关键。
华为推出的兆瓦超充解决方案,电流稳定持续输出2400安,补能效率是传统方案4倍。节省下来的时间做运输,能使运力提升达15%。
华为数字能源副总裁、华为数字能源数据中心能源及关键供电产品线总裁何波介绍:“作为业界首个15分钟的重卡补能解决方案,华为重卡兆瓦超充产品,实现了双枪持续2400万的充电电流,15分钟从10%充到90%,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也是业界首个能够实现充电和加油一样快的解决方案。”
此外,在本次大会上,华为发布了“超充联盟2.0”,标志着业务从乘用车领域扩展至商用车领域。随着补能效率难题的攻克,以及与伙伴共同构建适用于商用车的充电网络,物流行业大规模降本减碳的曙光已然显现。
华为携手行业伙伴发布“超充联盟2.0”。
全产业链创新:精准匹配物流电动化转型需求
重卡作业环境复杂,对设备的可靠性有更高的要求。华为数字能源始终以技术产品为核心,秉持质量优先原则。面对物流电动化全面转型的趋势,持续大规模研发投入,深耕全产业链创新,凭借兆瓦级超充技术赋能行业,助力全电物流发展。
华为兆瓦超充解决方案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第一,极速补能,15分钟充电可从10%至90%。第二,极高质量,10年寿命。第三,极佳的收益,三年节省的成本足以购置一辆新车。
何波介绍:“我们这个产品既是一个充电器,同时也是一个热管理器,一边充电,一边还解决电池的散热。所以2400安可以持续稳定地输出。”
华为创新性地解决了充电散热难题,使系统的散热能力提升了6倍,电池的寿命提升到5000次以上。即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场景下,也能实现可靠充电,为大功率的充电的持续性提供坚实保障。
全液冷设计赋予产品卓越的环境适应能力。液冷主机模块采用冷却设计,经3000T液压机一体压铸成型,水电隔离设计确保全生命周期不漏液,散热能力提升30倍。目前该产品已在高温45摄氏度的吐鲁番,以及低温-35摄氏度的牙克石、漠河等地成功应用,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针对高尘、高湿、高盐等恶劣环境,华为全液冷技术结合全封闭设计,达到IP55级高效防护标准,有效避免电子器件受盐雾、粉尘、腐蚀气体等影响,确保在重卡恶劣作业场景下稳定运行。
此外,华为严格遵循IPD开发流程,依托全自动模块超级工厂,确保每一个细节精准无误,全方位保障人身、车辆、设备和网络安全,大幅提升产品可靠性。
电力获取是兆瓦超充应用的关键要素。为实现电网友好,华为推出构网型储能解决方案,采用光储充整体建网模式。通过构网型储能与电网进行调频、调峰等互动,运用构网技术稳定电压、频率和攻角,使充电场站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光储充场站还催生出功率调度、新能源电V2G、V2X等多种商业模式。
目前,华为已与行业客户多次开展构网技术应用实证,并通过权威机构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这些技术实现了“网、桩、车”协同,最大化消纳光伏新能源,通过峰谷套利降成本,提升收益。
凭借领先技术和高质量产品,华为还致力于通过车上车下协同发展,加速汽车电动化进程。“超充联盟”坚持生态策略,打造车桩协同创新解决方案,共同制定超级超充标准,为电动出行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4月22日,在2025华为智能充电网络战略与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数字能源携手北奔重汽、北汽福田、东风商用车、DeepWay深向、广汽领程、江淮汽车、庆铃汽车、陕重汽、徐工汽车9家车企、充电运营商及行业伙伴等共同见证“超充联盟2.0”发布,标志着业务从乘用车领域扩展至商用车领域。
基于该生态平台,华为数字能源联合车企及伙伴,共同定义商用车超充标准,打造多场景解决方案,构建兆瓦超充一张网,推动重卡电动化从封闭场景走向全场景,助力物流行业大规模降本减碳,开启全电物流新时代。发布会现场,还举行了重卡兆瓦超充物流网络签约仪式。
未来,华为数字能源将与众多客户伙伴携手,共同建设商用车超充网络。
让高质量充电触手可及
从商业经营角度看,充电桩业务并非一门赚快钱的生意,成本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在省会级城市建设10个普通快充桩,成本在80万元至120万元,而在总功率相同的情况下,超充投资是快充的2倍、慢充的20倍以上。城区内热门站点投资回收周期约3年至4年,平均需8年,乡村市场回收周期更是翻番,这对投资建站企业的耐心是极大考验。
何波介绍:“全社会都在呼唤降低物流成本。以电替油,商业闭环可以使能耗成本从2.8元/公里降到1.3元/公里。我们的主机和乘用车的超充产品是共用一个平台。对于建站的业主来讲,他可以持续地保护投资,既支持重卡充电,也支持乘用车充电,带来多份的收益。一辆49吨的标准重卡,每公里平均省1.5元,意味着一年节省15万元。按照平均公里数计算,3年就能省45万元,基本上就是一辆车的价格。所以,兆瓦级液冷超充产品15分钟的补能,即解决了行业的补能效率的一个难题,也极大地提升了投资者的一个收益。”
华为兆瓦超充解决方案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物流降本减碳、交通能源融合的产业革命起点。
4月25日,位于上海临港的上海市交通委示范运营项目“交通强国1号站”正式启用。与此同时,在天津、东莞、重庆、四川、临沂、新疆等地,更多兆瓦超充项目实践也在同步进行。据悉,“交通强国1号站”的部署,有助于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互通互换,通过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的ETC功能实现费用清分。未来,这里将建成洋山港—临港—外高桥—宝山—太仓一条物流干线,承载上海出省货运通道40%的运力,对于推动新能源货运的渗透率提升意义重大。
截至目前,华为数字能源已携手客户与伙伴,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多个城市,130多个县域,以及50多条高速沿线,部署高质量超快充网络,未来将加大重卡超充网络的叠加部署,进一步进行高质量超充网络。
“今年,我们想携手伙伴在电动重卡尚未大规模突破的长距离运输这个场景上建设一批样板。因为有了兆瓦级的15分钟补能解决方案,如果能够建设一个健全的超充网络,那么电动重卡进行长距离运输,就会极大地加快重卡电动化的进程,也会极大地促进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碳排放的减少。”何波展望道。
随着一个个创新实践的落地,物流电动化将逐步从短导场景、支线货运场景,迈向中长距离干线货运场景,一个全新的全电物流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