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T时代周刊 时间:
纵观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能够看出,信息化特别是管理信息化,从来都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管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管理平台、管理技术的统一,以及实现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战略的落地。管理信息化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集团管控也是如此,它是集团企业为了加强集团管理本部的控制力而必须建立的一种管理体系,它的落地,有赖于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我们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宏观背景下,集团型企业加强集团管控将成为未来数年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与此相对应,以ERP为代表的集团信息化将再度成为企业信息化领域的热点。
央企整合紧锣密鼓
5月6日,国资委发布审核公告,宣布对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保利集团公司3家中央企业的主业进行调整,国资委要求三家企业“进一步加强战略管理,突出主业,优化资源配置,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调整央企主业只是国资委促进央企整合采用的措施之一。2006年年底,国资委在发布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指出,国有经济要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要对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保持较强控制力;要对其它行业和领域保持必要影响力。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国资委确定,到2010年,要把中央企业户数调整至80-100户,其中30-50户将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国资委将通过“四个集中”增强中央企业的控制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国有经济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
当前,150多家央企是我国大型集团企业的主力军,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但是,这些央企大多是当年靠行政力量组建而成,普遍存在着“两大”先天不足:一是集团内部的各个子企业各自谋生,导致资源在集团内部各个子企业间配置混乱。二是集团公司晚于子公司成立,双方的资产纽带不是通过投资形成,因此管控很弱,对于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如企业自有品牌、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等,集团难有作为。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集团本部,势必会通过各种管理或者技术手段来加强集团本部的管控能力,以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集团企业。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曾指出,集团管控的目的,就是把这种名义上的集团变成一个真正的内部有协同优势、外部有竞争力的强力企业集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根据一些央企的经验,建立七大制度可以帮助央企提升管控能力:一是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扁平式管理,管理幅度要小而有效。二是要内审,保证内部透明度。三是要建立财务会计控制制度,最好能集中控制。四是要防范投资风险,建立投资的授权体系及决策程序。五是要防范法律风险,法务人员要尽可能多地介入到企业各项活动中。六是要建立目标、考核、薪酬挂钩的制度。七是要真正履行出资人职权。
一场引人注目的央企整合正在按部就班地向前推动。有评论认为,国资委调整央企主业,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央企的产业链条,使之分别向上、下游延伸,并最终形成自上而下完整的产业链。这既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也代表了央企未来业务布局的大方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