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2008年中国电力信息化的梦与痛

来源:计世网 时间:

   
    中电联发布《2007年中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报告认为2007年中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电网建设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电源建设投资继续呈现下降的态势,电力投资增速趋缓,使近几年出现的电源投资比重过高、电源电网投资比例失调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投资结构更加合理。
  中电联发布《2007年中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报告认为2007年中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电网建设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电源建设投资继续呈现下降的态势,电力投资增速趋缓,使近几年出现的电源投资比重过高、电源电网投资比例失调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投资结构更加合理。前几年装机快速增长的江苏、浙江等省份的装机增速已经明显回落;装机增长速度高于20%的省区减少为内蒙古、安徽、广西和云南四个。

  该报告似乎印证了凯捷集团2007年2月27日发布的《在多重需求和放松管制条件下的中国电力行业投资》报告中的预言:“中国电力供需的平衡会在2006年底或2007年初实现。”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几年的电力投资热潮过后确实还没有出现严重的电力过剩。这是否印证了凯捷在这份报告中的另一个预言:“从长远看,2006年、2007年实现的电力供需平衡,很快便会被新出现的电力短缺打破”?

  凯捷中国区副总裁陈持平曾经表示,中国到2020年的电力需求将达12.3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15年电力总投资的规模将达到5900亿美元,并且年均投入4800万千瓦装机容量。但即使按这一增速发展至2020年,中国人均装机指标也仅仅达到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水平。“中国电力市场的投资空间和机会还很巨大”。但凯捷认为这种投资模式将会改变,即中国电力市场新的并购浪潮将在两年内发生,并将逐步改变过去分散的市场结构,企业需要更多地考虑并购现有的电厂而不是新建电厂,中国政府希望新一代的外资引入能给中国电力行业带来管理和技术能力的提升。”

 

  如果事实真如凯捷所言,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以来深受政策及市场影响的中国电力信息化在未来两年后将路向何方?2008,中国电力信息化的梦与痛将是什么?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凯捷大中华区副总裁彭军先生。

  PI:2005年7月,凯捷咨询的第四次电力行业调研集中于中国电力行业,并于2007年2月27日同时在北京和巴黎向全球同步发布了著名的《在多重需求和放松管制条件下的中国电力行业投资》调研报告,引起了相关媒体的广泛关注。时隔近一年,中电联已经发布年度报告,中国电力只是实现了基本的供需平衡,过剩现象初现端倪,但并没有出现严重过剩。您如何评价2008年中国电力投资方向与投资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您认为这种现状及发展趋势将对中国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及管理体系产生哪些影响?

  彭军:凯捷的全球能源研究院与中国本地顾问共同完成的《在多重需求和放松管制条件下的中国电力行业投资》调研报告始于2005年,主要概述2005和2006两年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市场发展非常非常快,我们发觉有一些新的趋势,在中国的电力市场上出现,特别是在2007年,因此近期我们还将讨论一下是不是再做一次类似这样的调研项目。目前就能源而言,中国和印度是凯捷的新的市场,我们必须不断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关于投资方面,我觉得新型能源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最近我们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对他们整个集团的战略和管理控制进行了研究,特别规划了他们未来5年左右的电力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内容。我们从其中看到,中国政府对于新型能源投入非常大,例如已经明确提出核能未来要占到电力市场发电量20%的市场。这意味着像广核电这样规模的企业未来将近有要建五个核电的发电厂16个反应堆在今后5年里要建成投产,我们统计了一下,这样的规模下,未来的发电量将相当于中国整个发电量市场的60%。中核总以及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等都会加大对核电的投入。总的来讲,今后五年里,新能源特别是在核电以及风电、可再生能源等方面一定会加大投入,且投资比例应该能占到整个投资额的50%。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