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5-06 15:30
任亚菲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处,一条钢铁动脉蜿蜒穿行。这是中国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神朔铁路。
每年春季,当其他地区迎来万物复苏的生机时,这条铁路却要直面一场特殊的“倒春寒”。冻土消融引发的路基沉降、边坡滑塌、轨道变形等病害集中爆发。如何在这场与自然规律的较量中保障能源大动脉畅通?这场分秒必争的攻防战背后,又有怎样一条环环相扣的“破冰链”?
从毫米级病害预警到亿吨级运输保障,国家能源集团神朔铁路公司用29年实践经验,走出来一条科技破冰、智慧养护的创新之路。
万吨重载列车疾驰而过。
0.1毫米精度的“铁路神经”
凌晨四点,寒风卷着细沙掠过钢轨。神朔线134公里500米区段,线路工郭高峰蹲在钢轨旁,手中的道尺显示轨距已超限值2毫米。他的对讲机里传来运转室驻站联络员急切的询问:“检查完毕了吗?重载列车还有20分钟通过。”
这样的场景,每年3月至5月都会在268公里的神朔线上反复上演。
冻土消融带来的病害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神朔铁路穿越毛乌素沙地边缘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其面临双重挑战——沙地路段因含水率变化导致路基松软,黄土地段则因冻融循环引发边坡失稳。
“这就像在流动的河床上铺设铁轨。”从事线路养护30年的李明生这样比喻。“春季气温回升,冻土融化导致铁路路基和轨道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我们此刻就是在与解冻赛跑。”作为这条钢铁巨龙的守护者们,他们深知年复一年的破冰攻坚,才能让中国重载铁路养护技术不断突破。
从“听诊器”到“CT机”,这些年神朔铁路公司钢轨探伤检测技术一再升级。如今,不仅能及时捕捉钢轨中不同位置和不同取向的水平缺陷、裂纹、变形螺孔、核伤、焊缝缺陷、轨头垂直劈裂和轨腰垂直劈裂等伤损,还能通过超声通道回放模式将检测数据进行周期同步对比,预防应力裂断,为薄弱地段“靶向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在神朔铁路公司阴塔站区数据分析室,分析员刘常丽正紧盯电脑显示屏,从海量的钢轨监测数据中找出线路病害的变化规律。“过去靠人工目测轨距,误差常在2毫米以上。现在接入各种监测系统后,可实时获取线路设备超限数据,以0.1毫米精度捕捉钢轨形变。”
2月25日,神朔铁路公司府谷站区应用rMMS轨道移动三维激光测量仪器及iOV隧道设施实景检查仪,对青龙隧道进行全方位“体检”。
青龙隧道内扫描作业现场。
“为确保检测数据全面精准,我们站区立足‘三新’培训理念,提前针对隧道扫描设备开展新设备操作技能培训,消除新设备实操技术盲区,结合天窗时间制定检测方案,调配新型检测设备与软件系统协同作业。此次检测通过rMMS‘视觉’系统和iOV‘记忆’功能对隧道内壁、拱顶等部位进行全方位高速采集,检测效率提升约85%,为隧道病害整治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同时,利用检测处理软件,自动识别病害类型、等级及分布位置,生成了三维可视化分析报告。”线路工邓少雄介绍道。
2024年,神朔铁路公司建立完善设备安全分析机制,加强设备巡视、监测、检测、检修和整治。百米钢轨运输车组、隧道多平台作业车等先进设备陆续投入使用,作业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实施大机捣固和桥梁全断面机械清筛,全线轨检优良率达99.87%,为设备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
脚步丈量的“安全刻度”
春融期的轨道犹如经历“骨质疏松”与“水肿”的双重“折磨”,冻结期垫高的轨枕随着融雪慢慢下沉,轨面高低发生突变,轨距杆扭曲引发水平偏差,含水道床在列车碾压下喷涌泥浆极易发生“晃车”现象,每年春天铁路人都必须要打赢这场“动融攻防战”。
2月28日10时20分,神朔铁路公司神木北线路二工区张志铭正在道岔上与同事进行人工捣固作业,全面压实道床强度。“一定要捣实这个钢轨接头,不然这块路基会松散。”在工长的叮嘱下,只见二人紧密配合、动作一致,一人站在钢轨外侧,另一人则负责内侧线路捣固,一齐下插、一齐捣实、一齐提起,将标准化作业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中,捣固完毕后又对线路进行了回填石砟、填平捣固窝作业,并及时清理了钢轨表面、扣件、轨枕上的道砟,恢复了线路原有的平整状态。
想要消除线路上的各种“疑难杂症”,需要定期添乘检查冻害回落情况,静态检查线路表层冻害回落、空吊、翻浆冒泥等病害,实时监测、分析冻土融化沉降数据,及时疏通排水、清理侧沟,防止融雪水浸泡路基。同时,针对不同“病症”实施精准整治,为道床“强筋壮骨”。
工务专业进行起道捣固作业。
如果融雪水悄然渗入电缆沟,联锁设备就会被蒙上“眼罩”,信号灯闪烁紊乱,道岔失去定位,电子显示屏上的红色警告都是在提示我们即将遭遇信号“失明”危机。在这场水与电的“致命”博弈中,电务人高超的技术和责任心缺一不可。
3月4日9时,神朔铁路公司阴塔信号工区全面开展信号设备春季检查整治工作,他们以道岔设备、轨道电路、电缆设备、外部安全环境检查为重点,仔细巡查着电缆外部路径,关注地面状况和标识。“检查电缆时,要仔细查看外皮有无破损,架空电缆的悬挂装置是否牢固,设备下是否有积水、是否有杂物,包括每一根电缆的排列和固定情况都要掌握。”工长郭汉川在现场不厌其烦地强调着排查细节。
近期,他们增加了春融期设备检查频次,为切实保障铁路信号系统能够精准指挥列车,让一列列奔腾不息的“煤龙”在西煤东运黄金通道上尽情驰骋。他们以专业专注,守护着钢铁巨龙的“神经末梢”。
3月7日11时,随着三岔供电工区轨道车一次次的升降,冰封的绝缘子在供电人的热忱中“重获新生”。他们不畏严寒,攀上冰冷的铁塔,仔细清扫着绝缘子上的冰凌和尘污,有效预防融雪闪络放电现象发生,接触网上到处熔刻着永不冻结的安全图腾。除了处理附着在接触网上的薄冰,整治冻融松软地基,防止支柱倾斜倒塌,也是春融期间一项尤为重要的作业。供电维修工杨博与同事们在紧张而有序的“能源保供”交响乐中,全力激活钢铁巨龙“动力血脉”。
春寒料峭,暗藏危机!当动土“苏醒”,铁路人早已吹响“防春融、保畅通”的集结号,他们以“毫米不差”的坚守,在千里铁道线上打响开春第一场安全攻坚战。每一趟列车的平稳抵达,背后是千万铁路人用脚步丈量出的“安全刻度”。
亿吨运量的“守护法则”
“重载运输是个精密联动的系统,任何环节的误差都会被万吨重量放大。”生产技术部主任王碰雄介绍道,“动融区的轨道因温度变化导致道床和路基物理性能改变,轨道刚度分布不均。当轴重30吨的列车通过时,轨道承受的垂向冲击荷载会显著增大。此时,轨道板与道床间的接触应力也会因冻融循环产生的空隙而局部集中,加剧冲击力传递。”
2025年,神朔铁路公司深入贯彻国家能源集团“一三六”发展战略,发挥包神铁路集团“1531+N”运输布局优势,强化责任担当,聚焦目标导向,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积极贯彻落实能源保供工作要求,深入市场调研,紧盯管内煤源,与集团公司总调度室沟通联系,申请增加装车计划,确保只要有煤就有车装;全力寻求增运上量的新路径、新举措,坚持“以日保周、以周保月、吨煤必争、每列必保”,紧盯各专用线库存、日上煤量,确保装车计划兑现,科学合理调配机车车辆,全面提升装车效率,优化运输生产链条各环节,科学调配空车体,确保货源和车体最佳衔接,提升运输通道能力。
钢轨探伤作业。
“在公司领导的统筹全局、精细指挥下,我们不断优化运输组织方案,努力兑现集团‘一体化’运输计划,抓住地方客户发运意愿强烈的需求,积极开展引流上线工作,并积极主动、大力加强与联运单位的联系协调工作,增加批车计划,对分界口车流有序组织,增加接发列车次数;持续强化调度指挥、机务系统、沿线各装车站的沟通联系,密切注意运力需求,充分做好机力、人力储备,通过各环节的紧密衔接、无缝配合,截至3月10日,公司年累计货运量完成4729万吨,能源保供呈现‘加速跑’强劲势头。”调度室叶维强说道。
站在监测试验中心,看着屏幕上川流不息的列车轨迹,恍然读懂了“高质量发展”的隐喻:当毫米级的科技精度与亿吨级的国家能源脉动共振,冰冷的钢轨便有了破冰前行的温度。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