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7-28 17:13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邱燕超
7月25日,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在山西大同召开。“202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行业发展举步维艰。”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会上发表《2025年光伏行业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报告,并从产量、价格、出口、效益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光伏行业发展现状。
会上,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监管部门明确释放信号:规范行业发展、加速落后产能出清刻不容缓。面对日益加剧的非理性竞争、低价乱象与专利纠纷,“反内卷”已成为全行业必须共同面对并解决的课题。“稳预期、拓场景”成为支撑光伏行业的重要抓手,凝聚“反内卷”共识,上调装机预期,光伏行业在规范中寻求新动能。
企业状况冰火交织,制造端全面承压 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业呈现两极分化格局。在制造端,多晶硅产量同比下降43.8%,仅59.6万吨;硅片产量31600万千瓦,同比下降21.4%。即使是保持正增长的电池片和组件环节,增速也大幅放缓至7.7%和14.4%,与往年动辄30%以上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各环节主流型号平均价格较2020年以来的最高价格降低88.3%、89.6%、80.8%、66.4%。”王勃华展示的价格曲线图显示,全产业链价格已跌破历史最低水平。
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一组数据引发会场骚动:2025年一季度,仅31家A股上市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整体净亏损就达125.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加274.3%。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超40家企业公告退市、破产或兼并重组。
“当下实现盈利几乎成了一件千夫所指的事,甚至会收到供应商要求降价的邮件。”某光伏企业工作人员告诉中能传媒记者。光伏行业内卷的残酷现实仍在继续。
与制造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应用端的火热。报告显示,2025年1—6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1221万千瓦,同比增长107%,月度新增装机历史新高达到9292万千瓦。更令人振奋的是,上半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00万千瓦,标志着中国光伏正式迈入太瓦时代。
此外,光伏出口数据则呈现结构性变化。2025年1—6月,硅片、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下降7.5%和2.82%,而电池片出口量同比增长74.4%。这一反差背后,是海外组件产能迅速扩张带来的电池片需求高涨。新兴市场成为亮点,组件出口额同比增长的国家地区高达115个,其中对51个国家的增长率超过100%。
政策技术双驱动,下半年装机预期上调 面对严峻形势,王勃华在报告中传递出积极信号,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53100万千瓦-58300万千瓦上调至57000万千瓦-63000万千瓦;中国新增装机预测由21500万千瓦-25500万千瓦上调至27000万千瓦-30000万千瓦。
支撑这一乐观判断主要基于三个关键因素:首先,当前已具备并网条件的项目基础扎实;其次,大型风光基地等项目的推进具有政策延续性,受近期出台的“136号文”相关细则调整影响相对有限;第三,新疆、甘肃、青海等绿电市场化交易机制运行成熟的省份,其明确的消纳路径和稳定的交易环境有效保障了光伏装机的需求韧性。
“稳预期、拓场景的‘双引擎’是支撑光伏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王勃华提出。“稳预期”是指优化政策环境,包括加速各省分布式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落地、促进省级136号文细则出台、明确消纳责任权重等;“拓场景”则是指着力拓展行业发展的应用空间,推动绿电直连供应,扩大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释放“沙戈荒”光伏治沙、“光伏+储能”、“光伏+制氢”等多元领域需求。
记者注意到,继去年底《国家能源局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后,5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探索创新新能源生产和消费融合发展,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 7月初,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钙钛矿光储充示范项目在深圳并网运行。实际运行数据显示,钙钛矿组件系统效率长期达到100%以上运行,比单晶硅单千瓦多发6.37%,验证了新型光伏技术的应用潜力。
政策层面,“反内卷”正成为行业共识。自去年起,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已积极倡导“反内卷”,并采取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发展。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释放“反内卷”新信号;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集14家光伏企业及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明确提出依法整治光伏行业无序竞争,推动企业提升产品品质,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电子信息司将规范光伏行业发展,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强化规范条件的政策引导作用,定期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实行社会监督和生产管理,持续营造以创新为引领,以质量为优先,以公平为准则的市场环境,引导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二级巡视员吴国纲表示。
“良好的产业生态应该是不怕供应商赚钱的。”信义光能行政总裁李圣泼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2025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大同)研讨会上的呼吁,道出了行业生态重构的迫切需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则强调“摒弃零和思维,构建韧性协同的供应链体系”。
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路径。晶科能源基于N型TOPCon的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转化效率达34.22%,全新Tiger Neo 3.0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破局光伏内卷;隆基绿能的HPBC2.0组件效率超25.9%,上半年出货量达4000万千瓦,重回全球第一。
当产业链价格触底与政策清淤同步推进,中国光伏产业正穿越至暗时刻。随着“反内卷”共识转化为落后产能出清的具体行动,以及钙钛矿叠层、N型TOPCon等技术的量产突破重塑竞争力边界,行业生态有望从无序扩张转向技术驱动与协同共生的新范式。
这条荆棘之路的尽头,正在升起理性与韧性的曙光。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