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观察 |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表现可圈可点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4-04-16 16:54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1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

  近年来,相较于服装、家具、家电等出口“老三样”,在“世界货架”的显眼位置,一批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新三样”正在“火热上新”,成为中国出口新的“金名片”。

  作为“新三样”中表现尤为亮眼的新能源汽车,从昔日燃油车时代“市场换技术”,到如今国际市场地位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出海”乘风破浪,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为世界各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破浪出海”实现“量价齐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超3000万辆,累计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总量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

  我国汽车市场产销两旺与汽车出口的持续拉动密不可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更是功不可没。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保持高位增长,出口量再创新高。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不包含二手车的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增速大大超过传统燃油车,占汽车出口总量的24.5%。换而言之,当前我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近1辆是新能源汽车。

  聚焦企业层面,近年来,中国车企纷纷抓住机遇“出海外卷”,以新能源汽车为抓手,聚焦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寻求更加丰富的发展机会。

  以比亚迪为例,记者了解到,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超302万辆,出口新能源乘用车24.2万辆,同比增长334%。截至2024年2月,比亚迪乘用车已进入海外62个国家及地区。2023年,比亚迪凭借新能源汽车销量等方面优势,超越德国宝马等品牌,首次进入全球汽车企业销量前十名,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70年来中国品牌首次进入世界排行榜前十。这份颇具含金量的“成绩单”充分印证了中国车企品牌的国际认可度正不断攀升,全球规模化优势正加速形成,也凸显出我国产业链的体系优势。

  “总体来看,中国车企的产品竞争力非常好,正是因为中国车企能生产出满足海外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海外市场消费者才会接受和认可中国汽车产品,这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目前,我们无论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都有核心优势,随着服务能力和体系能力的提升,中国汽车出口还是可以保持领先。”

  不仅如此,伴随着量的“狂飙”,还有质的“飞跃”。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真正实现了“量价齐升”。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从2021年的1.95万美元,提升到2023年的2.38万美元。不难窥见,在国际市场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性价比上具有绝对优势。

  “我国整车出口在短时间内出现井喷,而且是‘量价齐升’,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品牌价值开始得到认可。”中国贸促会机械行业分会会长周卫东表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产业链实现上下游贯通,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形成优势。

  呼唤全球属地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高速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仍应清醒认识到“出口大国”尚不能简单等同于“出口强国”。

  对于“出口强国”的理解,不能单纯关注汽车出口的数量,还要衡量出口汽车的价值含量,以及更多维度的考量。目前,“贸易模式”只是我国汽车出口的一部分,想要成为汽车“出口强国”仍要考虑全球化布局。

  据了解,海关总署出口量是依据属地原则进行统计的,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上来看,仍有特斯拉等外资品牌产品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数据显示,2023年,累计有超34.4万辆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中国制造”特斯拉出口到海外市场,出口量同比增长约26.9%。2022年,我国出口的纯电动汽车总量约为94.5万辆,特斯拉产品占比接近32%。2023年,特斯拉依旧在纯电动车出口中占据了一定比重。

  而从出口汽车的价值含量来看,与日本相比,我国出口汽车的单价也存在一定差距。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额突破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69%,在出口量已大幅超过日本但出口额相当的基础上,可以推算出,日本汽车出口单价仍高于我国。另外,从企业角度来看,仍应理性认识到,无论是品牌影响力、利润还是服务,中国车企也与海外老牌车企存在一定差距。

  记者了解到,在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通常具备较为齐备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创新、营销以及人才等,而核心是全球化的生产基地。

  “回顾全球汽车强国的国际化历程,大致都经历了从整车出口到海外建厂的过程,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也进入到纵深发展阶段。”周卫东表示。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有两个路径:一是贸易出口;二是在海外当地投资建厂并进行销售。”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看来,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新能源汽车,是化解当前海外发展矛盾的主要途径。

  “汽车的国际化发展不能学光伏,光伏出海就是以贸易为主,容易被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我们应该向日本车企和德国车企学习,要到当地建厂、销售汽车,否则就会陷入比较复杂的贸易纠纷中。”张永伟强调。

  与之前“出海”传统思维不同,当下我国汽车出口正逐步从“产品出海”转变为“产业链出海”,其中不仅包括整车、技术、品牌、动力电池、充电桩等全产业链产品“出海”,还包括中国车企在海外投建生产基地,构建更适应当地挑战的全生命周期体系,谋划更长远的全球化布局,以品牌口碑和体系化能力与跨国品牌形成高质量竞争。

  据了解,我国车企正加速全球化布局,2023年,比亚迪宣布计划在匈牙利建设其欧洲首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奇瑞宣布在阿根廷投资4亿美元建厂;上汽、长城也陆续宣布将在欧洲建厂。

  “未来,我国汽车产业中至少20%的产品是销售到海外市场的,这也将推动我国汽车整体产销量的上升。到那时,我国实现1000万辆的海外汽车年出口量(包含海外生产和组装)将不再是梦。”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

责任编辑: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