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观察 | 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更好发展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10-10 10:27

  风光大基地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明确,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大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4.55亿千瓦。当前,风光大基地建设正在推进,距离第一批约1亿千瓦基地项目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的目标渐近。《中国电力报》观察重点探讨风光大基地规划项目如何顺利落地,消纳送出有哪些难题待解,如何从政策、技术、机制等环节发力,让风光大基地大展风光。

发得稳送得出更要用得掉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到,要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是“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配套重大工程的建设,将会持续增强稳定充足的新能源供给能力,推动新能源尽快“立”起来。

  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新能源装机将实现跨越式增长,风光新能源将逐步成为增量电源主体,大基地将是未来新能源新增规模的重中之重。风光大基地需紧紧围绕“发得稳、送得出、用得掉”的核心目标,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发得稳”。风光大基地需要保障发电“发得稳”,“稳”包含稳定供应和稳妥可控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保障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有序增长和电力稳定供应;另一方面推动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气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各类调节性电源建设,将“靠天吃饭”的风光大基地变得稳妥可控。

  “送得出”。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为载体,保障风光大基地电力能够通达送出。一般情况下,电源基地建设快,但跨区输电线路前期及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审批流程复杂,必须超前规划建设。目前弃风率和弃光率高的省份,均在风光资源最为丰富的“三北”地区,同时也是当前风光大基地开发建设的主要地区,必须加紧推进大基地新能源跨省区送出通道的前期及建设工作,为新能源电力电量足额送出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

  “用得掉”。除外送通道建设以外,提升本地及受端省区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完善配套价格与交易机制,也是推进风光大基地开发建设的重要举措,否则仍将导致风光大基地“发多弃多”,造成清洁能源的巨大浪费,影响电源企业建设意愿和投资收益,不利于风光大基地良性发展。本地及受端电网消纳能力方面,需要积极推进灵活调节性电源建设及改造,提升负荷低谷期配合消纳大基地风电光伏电力电量的能力;价格与交易机制方面,应确保新能源送至受端的落地电价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需制定相关政策激发电力用户对于绿电的需求,打破省区间内部和外部壁垒,充分激活区内和跨区市场对大基地新能源发电的消纳作用。

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一是电源配置方面,大基地主体电源出力稳定性差,需配套调节性电源实现相对可控的外送,依托“一基地一策略”开展研究。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的主体电源以风电光伏为主,而风电光伏发电其出力具有显著的波动性、间歇性,保证出力低,易受极端天气影响。有必要配置适量的可控电源,如调节性火电、水电、抽水蓄能等,实现大基地的整体发电功率水平相对可控。由于大基地所处区位不同,新能源波动率、同时率不同,周边电煤、燃气资源及运输保障能力、水能利用地形条件等不同,受端电网的负荷特性不同,导致配套不同类型调节电源的合理经济容量不同。建议因地制宜开展最优的调节性电源配置研究,形成“一基地一策略”的电源优化配置方案。

  二是输送通道方面,国家层面加强大基地外送通道规划和建设的统筹力度。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主要位于沙漠、戈壁、荒漠等偏远地区,必须通过电网和跨区输电通道大规模外送才能确保新能源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大基地外送通道线路长、涉及多省区利益,线路站址资源日益稀缺,协调建设难度大,需要在国家中长期规划指导下,超前开展前期工作,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做好走廊资源保护。对于已明确实施的跨省区输电通道,建议参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十二条跨省区输电通道,将新增规划跨省区输电通道纳入国家层面重大项目推动实施,确保足够的协调推进力度。

  三是运行匹配方面,大基地的运行策略应与受端电网的负荷特性紧密关联,实施“送受端一体化”调度。在运行阶段,不能单纯以提升外送通道利用小时数为目标追求大基地“满送、满发”,将应对风电光伏等主体电源不稳定出力的调节责任全部积压在送端大基地内部。建议采用“送受端一体化”的思维,考虑受端负荷供应实际需要,以送受端用电及调节成本最低为原则,联合优化调度送端大基地与受端电网的发电与调节资源,考虑大基地新能源出力存在较大的短期波动性,“送受端一体化”调度应具备充分的灵活性和高效的执行力。

  四是储能布局方面,为保障新能源安全并网、高水平消纳利用,在大基地布局建设适量的新型储能。风电、光伏采用电力电子装备接入电网,大规模接入将使电力系统转动惯量减小,降低系统抗扰动能力,导致系统故障时频率、电压波动加剧。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在超短时间周期内配合新能源发电单元运行工况提升其频率电压耐受能力和一次调频能力。新型储能响应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毫秒级,持续放电时间在分钟至小时级,功率等级、能源转化效率、循环寿命相对较高,充放电转换较为灵活,正适用于转动惯量模拟、频率控制、改善电能质量等。此外,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为基地建设新型储能提供了规范依据。(作者/单位:饶志 李爽 黎立丰 曾金灿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江蓬

  校对: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