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他们在电力发展史上留下奋斗足迹

来源: 时间:2021-06-18 14:08

留言条的故事

  数载援滇路,一生护滇情

  笔者第一次见到王盛章老先生是在上海石库门的老弄堂里。夕阳的余晖温和地洒在他和他的孙儿身上,有着说不出的宁静与祥和。听到笔者想要采访他关于知青岁月的来意后,王老先生笑了笑,淡淡地诉说起年轻时去云南上山下乡那段刻骨铭心、惊心动魄的故事……

  1967年,王老先生18岁,血气方刚、朝气蓬勃。在北京某电厂锅炉管阀班,他和大多数电力工人一样,用锤头一下下敲出国家电力事业起步的大厦基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大会议作出了“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正确论断。指示层层下达,一直传达到王盛章所在的班组。年轻的他一跃而起,奔回家草草收拾了几件衣服就准备随着援滇的卡车去云南插队。

  临走前,他突然想起了什么,拿过一张纸,在上面迅速写了几行字:“爸妈,我去云南了,过两年就回来,不要挂念我。”没想到,这张简单的留言条,在他家桌子的玻璃板下,一压就是几十年……

  一路颠簸,一路欢歌。一车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和壮志,辗转来到了云南瑞丽种植橡胶树,支援工业生产。彼时的“瑞丽”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美丽,茂密的原始森林下是泥泞的沼泽,猿猴嚎叫着从树顶攀援而去。这让从大城市来的娃娃们都傻了眼。最大的挑战不是要在这高山上种植橡胶树,而是这大山中并没有一处像样的房子、一块完整的农田。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挽起袖子,拿起锯子,就像在厂里一样,嗨哟嗨哟干起了活,锯树干、开农田,造房子,种庄稼。

  “你别听着像是玩儿一样,可危险着呢……”王老先生说。由于经验缺乏,在锯树干的时候,用力不均,树倒时却往人站的方向倒,其中一个年轻人被砸断了腿。“那个惨叫,我至今忘不了。”王老先生摆摆手说。

  虽然住宿不好,吃饭也只能靠吃野菜,他们依旧要凌晨三点就起床,去山上用小刀把橡胶树划个口子,然后用铁桶在下面接着胶水,傍晚的时候再上山把桶收回来。一次,他们把桶放好之后,山里下起了瓢泼大雨。下大雨,在山上就很有可能造成山洪。他们想到的不是辛苦搭起的房子要被冲垮,而是放在山上的铁桶要被冲走。那是大队不多的桶啊!十几个青年想都没想就冲进大雨,想去收回铁桶。就在他们下山时,山上的溪水陡然变得湍急,千钧一发之际,王盛章急中生智,他和其他男同志脱下上衣让其他人一起拽着,再绕住树干,形成合力才没有被冲跑。

  事后,他们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和他们一起的有位上海小姑娘,家里是中医世家,她去山上采来了野姜、黄芪、当归等药材,熬制中药对他们细心照料,在听说了王盛章的事迹之后,不由得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云南春天的雨丝缠缠绵绵,飘进了橡胶林,也飘进了两位年轻人的心房。

  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结束后,王盛章作了上海女婿,随着夫人来到了沪上,进入石洞口电厂继续做一名电力工人。几年后,他的父母来上海看望他和孙子,带给了他一个小盒子。打开盒子,他的眼角湿润了,那是他临走时,留给父母的那张留言条……

  若干年后,每当他站在锅炉上眺望远方,望到祖国建设立起的高大烟囱,望到伟岸的风车随风转动,望到长江边上林立的高楼,他都仿佛能看到在云南的峥嵘岁月、双亲慈爱的脸庞,以及那张发黄的留言条……

  传承援滇魂,守护电力梦

  笔者来到了电气试验现场,见到了戴忠——和和善善、嘴角总是挂着微笑的电气检修部主任。提起两年的援滇历程,他把笔者带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看到纸上画的大山、烟囱和戴着安全帽的小人,笔者不禁感到困惑。看到笔者面露疑惑,戴忠呵呵一笑,讲起了他的援滇经历。

  2014年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正值中部崛起理念提出第十个年头,党中央要求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通过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上海市历来就有援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良好传统。华能集团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号召,选派优秀的年轻技术骨干奔赴云南电厂支援建设。

  图为戴忠工作照

  作为检修公司团委书记,戴忠立即带头报名。经考察,组织决定派他和另外一位优秀青年干部援滇。回到家,戴忠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可是他的家人犯了愁:戴忠的孩子才刚出生不久,父母年事已高,家里正是缺人照顾的时候,戴忠不由得叹了气。他的妻子看出了他的心事,问道:“孩子长大后,在他眼里,你想做怎样的父亲?”“当然是有责任心、有成就、能担当的父亲!”戴忠毫不犹豫地回答。他的妻子含笑点点头:“我支持你!”

  支援雨汪电厂长达两年,两年之后,孩子已大,恐不认得父亲。戴忠拿起笔,想要告诉孩子,他的父亲是去为了祖国电力事业而奋斗青春。于是,他画下了这张留言条,交给妻子,等孩子稍稍懂事后,就把父亲援滇的故事讲给他听,让他在懵懂之时就记得要做一个甘愿奉献、有进取之心的人。

  援滇的列车缓缓驶入大山,随着时代变迁,各方面条件都已改善,大家还是经历了不小的困难。云南雨汪,顾名思义,雨水旺盛而充足,山里潮湿不堪,夏季闷热、冬季极寒,援滇的同志多来自于江浙沪,饮食清淡,适应温和的气候,因此很多人由于水土不服患上了肠胃炎。戴忠带领大家成立临时职工小家,实施“三联三活”,联心、联建、联动,活形式、活内容、活平台,通过外援单位与雨汪电厂的相关部门共建,共同开展慰问活动,把援滇人员的心联在一起,搞活形式内容,通过让外援单位健康人员轮流做“今天我是大厨”等生动的形式,逐步使大家适应雨汪的生活,为开展中心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这个模式也已经逐步推广到检修公司驻外项目工地上并得到广泛认可。

  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协助雨汪电厂改善管理、提升技术、提高效益。围绕滇东电厂创建“两型企业”, 在充分摸清滇东电厂“家底”的基础上,戴忠每天坐巡视工作车四小时以上,在海拔1665米的大山中,于相距几十公里的杆塔之间往返。在他的带领下,电气检修团队共完成了外水35KV杆塔避雷装置安装、开关柜更换、三级泵站变频电源优化等技术工作,使单机每天降耗可降低成本1000多元。此外,他还主持修编了维护人员巡检、电气一次二次检修工艺规程等制度,积极推行设备分管负责制,夯实了电厂专业管理基础。他把电气检修品牌打到了云南,此后,国中西部电厂纷纷向股份公司培训中心申请定向培训生名额,为集团公司输送一批又一批技术技能人才。

  2016年,援滇期满,戴忠回到家,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妻儿。孩子略带陌生地靠近他,手里捏着一张纸。他接过纸,原来正是两年前他画给孩子的留言条。不同的是,戴着安全帽的人的身边,多了一个小小的人儿牵着他的手,那小人儿的线条稚嫩又可爱。戴忠笑了,孩子终究是听懂了他的故事。

  (徐霆 马煜)

责任编辑:高慧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