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邢海燕:愿做一座行走的博物馆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1-03-19 16:25

  有人说,博物馆应成为每个人旅行里的必到之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博物馆?若有1000个人,就有1000种答案。对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供电局职工邢海燕而言,内蒙古博物院里珍藏着的,不仅仅是历史文物,更是传承不息的历史文化,时刻散发着家乡内蒙古的文化底蕴。

不惑之年与“蓝马甲”结缘

  今年46岁的邢海燕,是呼和浩特供电局的一名健康管理专责,兢兢业业的她,在本职岗位上已经做到了主任医师级别,不惑之年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还能身着内蒙古博物院的“蓝马甲”,在展厅中做一名文博志愿讲解员,承担传播历史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2016年2月,邢海燕带着儿子恩和来到博物院参观,巧遇博物院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相约周末”。教育员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如何手工制作蒙古族生活用品,她也被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吸引。看到展厅中那些身着蓝色蒙古族马甲的志愿者娓娓道来,邢海燕也萌发了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的强烈愿望。

  “做一名正式志愿讲解员并非易事,即便最终通过考试也不是终点,还得继续不停地学习才行。”每每谈及自己备考志愿讲解员的经历,邢海燕对文博志愿讲解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备考正式志愿讲解员期间,她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以博物院10多页的讲解大纲为基础,悉心研究文物,多方查阅资料,形成了173页的讲解稿,并最终通过面试、实习讲解、专业培训、层层考核,成为内蒙古博物院“草原雄风”展厅的正式志愿讲解员,开启了风雨无阻的文博之旅。

  时至今日,邢海燕早已不是那个最初的她。一摞泛黄的培训笔记、一沓自己归纳的9个常设展厅的讲解稿,五年的积累与储备使她迅速成长和进步,所有展厅内容的讲解都已游刃有余,同时还能使用蒙语做礼仪性交流和展示。

人在“讲”途 让文物“活”起来

  每逢周末和假日,邢海燕不是在博物院,就是在去博物院的路上。一个小时的车程,她都用来复习讲解词和打磨稿子。问她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坚持,她总是说:“一点都不辛苦,只要你身处其中,就能体会文博讲解的乐趣了!”人在“讲”途的邢海燕,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你见过这个东西吗?”“它叫羊嘎拉哈,就是咱们小时候玩的羊拐骨。”“你知道羊嘎拉哈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吗?”谈话间,邢海燕从毡袋里取出五个羊嘎拉哈,一段辽金元清的少数民族历史在慢条斯理的讲解中徐徐展开……

  为了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人喜欢上历史文化,邢海燕不仅从仪态、口音、语调、眼神等语言沟通方面不断提升,还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积极拓展讲稿之外的内容,主动挖掘和讲解“藏品”背后的丰富文化和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五年来,她在博物院服务时长达900多小时,服务游客超过10000人次。在天南海北的游客中,听过邢海燕讲解的既有专家学者、文物爱好者,也有大中小学生,大家都十分喜欢她的讲解,纷纷成为她的忠实“粉丝”,有的甚至在她的影响下也成为文博志愿者。

在言传身教中守护历史文脉

  “我喜欢穿蒙古袍,戴蒙古族饰品,我全身的穿戴就是一部蒙古族的演变史,而我个人就是一座行走的‘博物馆’。”这是邢海燕对自己五年来积极参加文博志愿讲解活动的初心的最好诠释。

  在践行文博志愿者精神、努力传承传统历史文化的道路上,邢海燕始终认为言传身教胜过一切说教。五年里,她鼓励和带动孩子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女儿和儿子先后参加内蒙古博物院小讲解员培训,儿子参加三期培训,成为一名出色的小讲解员,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及赞赏。直到现在,她和小儿子还坚持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为观众服务。母子俩一个在“边关岁月”展厅,一个在“天骄蒙古”展厅,如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共同传播悠久绚丽的草原文化。

  在家庭生活中,邢海燕也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她和两个孩子一起学习蒙古语、马头琴、蒙古象棋和书法。两个孩子在她的教育和引导下,不仅没有因为志愿服务影响学业,反而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大女儿考入了心仪的大学,小儿子在初中的成绩也名列前茅。

  邢海燕和儿子的文博志愿活动曾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对此她认真地说:“我想通过电视节目,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院,喜欢历史,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化。”

  2020年11月底,从中国博物馆协会传来好消息,邢海燕作为内蒙古博物院志愿者,在第十一届“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评选活动中从94个团队和个人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志愿者之星”荣誉称号。

  这是邢海燕从事文博志愿讲解员以来拿到的最高荣誉。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对作为一名文博志愿讲解员的肯定与嘉奖,更是对她未来坚持传承历史文化的最好鞭策和鼓励。她感慨地说:“每当置身于历史文化的殿堂,看着游客多次参观,流连忘返,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骄傲。这些年来的志愿服务,让我实现了自身价值,也升腾起满满的幸福感。” (郝丽媛

责任编辑:于彤彤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