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最美电力人丨从“小白”到“黑马”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0-10-23 10:04

  从“小白”到“黑马”

  ——记湖北宜昌供电公司员工黄南

  李治飞 刘婷

黄南(中)和工作室队员一起讨论创新设计思路。

  【美丽心语】从从未参与过QC活动的小白,到用一年时间从倒数第一变身正数第一的黑马,再到创建工作室、发明专利屡屡获奖的省首席技师,黄南在电力创新这条路上勤勤恳恳地走了20年。

  9月28日,在第二届湖北工匠表彰暨技能强省推进会上,湖北宜昌供电公司员工黄南走上发言席,进行交流发言。“自己要回家的接地线”“会说YES和NO的空气开关跨接仪”“和饭盒一样的熔断器”……黄南讲起这些“宝贝”眉飞色舞,和平时木讷少言的他判若两人。

  黄南工作21年,带领宜昌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变电二次运检二班负责宜昌全市109座变电站二次、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日常维护、检修、抢修、技改、大修及新投产变电站验收检验工作。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黄南一直潜心研究,创新创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八年磨剑”终能大放异彩

  黄南和创新发明的“初识”是在2000年的一场QC发布会,评委并不看好黄南所在班组的QC成果。发布会结束后,才参加工作不久的黄南到班长面前拍着胸脯保证:“明年看我的,一定会拿奖。”

  拍完胸脯的黄南心里也发虚。“要学就要向第一名学。”黄南赛后找到了第一名团队的班长。“你们班工作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就去做什么!”班长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黄南,也成为他以后每一项发明创造的最终目标。

  黄南把整个抢修工作梳理了一遍,发现抢修最多的是CY3、CY5液压机构。问题就出在微动开关的按扣经常锈蚀导致操作卡死。黄南立刻想到了用不锈钢去代替铁部件。经过试验发现,传统的不锈钢材料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多方寻访后,他找到了当地的海军研究所,他们给他推荐了一种能防海水锈蚀的材料。光有材料还不行,怎么把它加工出来呢?黄南和同事手绘出了液压机构三维立体图,在海军研究所完成了首个样品。后来,经过试验、定型、推广,他们总共改造了1000个微动开关,同类故障率由一周三次减少到了三月一次。又到了一年一度QC发布的时间,他们班成了“黑马”,从去年的倒数第一变身为正数第一。

  第一次的成功,给黄南莫大的鼓励。年复一年,“小黄”渐渐成了“黄师傅”,而他结合工作实际发明的屏柜安装新工具、端子箱二次接线新工艺、智能电缆对线器等创新发明也是越来越多。

  可是从2007年到2014年这8年时间,黄南“沉寂”了,再也没有走上QC的展示台、再也没有一件发明创造。原来,随着电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变电站向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转型,黄南深深感受到知识储备不够了。于是他抓紧一切时间,恶补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及新材料方面的知识。

  厚积薄发,静水深流。2015年春节,黄南和同事在湖北宜昌110千伏板桥铺变电站发现充电模块损坏,采用便携式直流充电机应急,当时设备不具备远程监控的功能,必须在现场守着才放心,一守就是八天七夜。有没有一种新方法来解决临时充电机的监控难题?一查资料黄南才发现,国内根本没有这种装置。

  “那段时间,黄班长就像是入魔了一样。画图纸,买材料,编程序,做试验。饿了,就嚼上两口方便面;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黄南同事杜东明对五年前的事记忆犹新。

  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改进后,黄南所在小组研发的首台便携式直流充电机远程监控仪闪亮登场,实现了百分百报警率、零误报率,让远程监控、远程遥控成为了现实,在整个国网系统推广使用。这个成果,不仅得到了当年的国网系统职工技术创新奖,也成了黄南获得的第一项专利。

  “如果我当时没有积累,一直搞创新发明,肯定会有不少小玩意儿。但是,肯定不会有后面的这些技术含量更高的东西。积累知识的过程,是创新创造必不可少的。”黄南如此说道。

  “天方夜谭”干成全国首创

  8月底,黄南工作室全国首创的两充四馈直流系统在宜昌220千伏小雁溪变电站实装成功,才不到一个月,就有多家设备生产厂商抛来了橄榄枝,想购买专利或专利使用权。

  这一成果之所以这么快就引起设备厂家的注意,是因为它确实能解决一个困扰很多变电站的大难题:变电站的直流系统,负责给变电站的所有关键设备提供电源,并监测运行参数。以往旧型号的直流系统由7个屏柜组成,其内上百根电缆与变电站各种设备相连,堪称是变电站的“神经中枢”。一旦直流系统出问题,继电保护及断路器不能正确动作,变电站就会“瘫痪”或“机能失调”。然而,直流系统又不能放着不动,因为每过12年,直流系统正常老化需要改造,这可是个大工程。过去的做法,是搭建一套临时直流系统,将原系统的电缆全部接过去,改造完成再把电缆原样接回来,这种操作风险很大。

  “这相当于一台高难度的神经外科手术,万一哪根线接错了,后果不可挽回。”黄南介绍。正因为改造难度太高、风险太大,国内很多变电站被迫让直流系统长期服役,结果就是故障抢修越来越多,不利于稳定供电。

  从2016年起,黄南和团队就开始思考,如何降低直流系统改造难度?然而,国内所有厂家设计生产的直流系统都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变电站的控制室面积也有限,不能大动,别看直流系统就是几个屏柜,却是牵一发动全身。团队拿出了啃硬骨头的精神,投入到繁忙的设计、试验中。当黄南把自己的想法和初步设计与设备行业专家交流时,专家却说:“这是天方夜谭,痴心妄想。”

  天方夜谭也要干,痴心妄想也要想。埋头苦干,先从“纸上谈兵”做起。黄南走进了横七竖八的线路图,不停地在这个庞大的迷宫中找寻出口。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优化,最终,他设计出初步的电路图。

  “这张图纸上的任何地方我们都可以解释清楚,所有的情况我们都提前预想到了。只要理论上可行,那么实际投用就一定行。”这张图纸是黄南和同事不下千次的假想假设的成果,为的就是万无一失。

  去年3月,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尝试后,第一代两充四馈直流系统通过实验室检测。与旧系统相比,新系统优化设计了接线和屏柜布置方式,屏柜数量从7个减为6个。最大的好处是,将来要改造系统时,再也不用搭建临时直流系统,只要按特定顺序改变几根电缆接线,就能任意更换屏柜,改造不用停电,最快只需一周。

  研发团队还不断优化设计,8月装进小雁溪变电站的是第二代系统。10月,第三代系统将陆续装进220千伏猇亭、长坂坡等变电站。新系统较以往直流系统的屏柜占用面积减少15%,安全系数却大幅提升,这套系统及其改造新方法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创新是干出来的,虽然我自己学历不高,可现在工作室里都是高学历的年轻人,带好他们,给他们创造创新发明的条件。”谈起黄南工作室,他充满自信。工作室成立5年来,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6项、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5项、外观专利1项。工作室2018年被授予湖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黄南获评2019年湖北省首席技师。

责任编辑:王诗蕊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