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2022年度《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国电力发展报告》发布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22-08-05 17:07

梳理发展“主脉络” 再立绿色“风向标”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2022年度《国能源发展报告》《国电力发展报告》发布

赵欣欣

  7月30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电规总院”)在北京召开《国能源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能源报告”)、《国电力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电力报告”)发布会,这是电规总院连续第6年编写发布年度能源、电力旗舰报告。

  低碳转型应“先稳后快”

  如今,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趋势。《能源报告》《电力报告》对我国2021年度能源、电力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归纳,客观准确地对行业发展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为“十四五”期间能源电力发展建言献策,并生动呈现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脉络,为建设能源强国再立“风向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步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新阶段,能源低碳转型进入重要‘窗口期’。”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马明伟表示。

  《能源报告》显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2021年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显著优化,清洁能源生产比重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发展迈上新台阶,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双双突破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一,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发电基地加快建设。《电力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达到11.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风电、太阳能合计装机达6.3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26%。

  电规总院在报告中预测,未来三年,风电、光伏将迎来高质量跃升发展阶段。需要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逐步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依托沙漠、戈壁、荒漠,以及采煤沉陷区,通过多能互补形式,推进新能源基地化开发,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新能源基地有效供给和有效替代新模式。在省内优化布局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合理布局“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推广应用多时间尺度功率预测、智慧调控等技术,有效提升新能源可靠支撑能力和消纳水平。

  电规总院院长助理、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世宇在解读报告时强调,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能源需求还将保持刚性增长,节能提效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为能源转型留有充足的安全裕度。

  《能源报告》建议,能源低碳转型的节奏应科学务实。刘世宇解读报告时强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奏应“先稳后快”,要发挥好煤炭“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优先保障电力供应。

  构筑能源科技先发优势

  近年来,我国能源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与此同时,海上风电技术、先进光伏发电技术、制氢技术、超导输电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等相继取得关键进展,自主核电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例如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发电,亚洲首个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成功并网,世界参数最高、容量最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投运,全国最大光热电站开建,千亿方“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这些能源重大创新工程,正在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夯实基础。

  “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改革创新必须要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两个主题,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认为,低碳转型应重点关注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以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和话语权。

  《电力报告》指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确保如期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的核心要求,是推动电力行业转型的重中之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以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利用为主要目标,以适应电力市场规范高效运行为基本要求,以源网荷储互动为基本特征,以“大电网”和“分布式”兼容并举为主要形态,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重要基础,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支撑。

  当下,我们正在面临全球能源危机。电规总院院长杜忠明表示,电规总院将在继续做好智库支持服务重大决策研究论证基础上,聚焦能源与交通、建筑等跨界融合发展和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等领域,助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