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张新:应完善核心装备研发保障机制

来源: 时间:2021-03-15 17:08

应完善核心装备研发保障机制

——访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新

秦虹

  “今年的全国两会,我围绕能源领域提出的建议是关于加快特高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及完善首台套核心装备研发保障机制和关于支持‘疆电外送’特高压第四通道建设等。”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新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通过很短的时间,在特高压直流输电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国家对特高压直流核心技术及关键产品研发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使得特变电工等核心电力装备生产企业取得了在特高压换流变阀侧直流套管等一系列核心组部件的国产化突破,此外,支持“疆电外送”特高压新通道建设,也将有利于提高新疆现有电力设施利用率。

  中国电力报:您提出关于加快特高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及完善首台套核心装备研发保障机制的建议是基于怎样的调研?

  张新:随着我国输变电产业高速发展,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低、设备“空心化”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国家各部委积极推动下,输变电行业重大装备的国产化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仍有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然受制于人。

  特高压直流核心关键部件存在“卡脖子”情况。特高压直流套管、出线装置、有载调压开关、IGBT功率模块等关键组部件和制作套管芯体所用绝缘纸、环氧树脂、铝箔等配套材料研发能力依然不足,产品主要依赖进口,造成组部件生产成本高、供货和服务周期较长、首台套产品质量不稳定,对我国能源电力工程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特高压直流核心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及批量应用机制不完善。目前,重大首台套装备研制需投入大量前期科研攻关费用,动辄数千万元乃至数亿元,而且具有项目研制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收益小、试用和推广困难等特点,给企业当期经营带来一定压力。

  特高压成套设备供货及系统集成能力建设有差距。在特高压成套设备供货及系统集成能力建设方面,由于国内企业起步晚,虽然具备了关键整机的替代进口自主化生产能力,但在基础理论研究、整机研发设计、成套设备供货及系统集成能力建设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电力报:为进一步促进产业进步,解决重大装备“卡脖子”问题,您有怎样的建议?

  张新:建议国家针对特高压领域首台套产品及“卡脖子”关键组件和材料国产化研发工作,给予全方位政策保障支持。

  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容错机制,深化保险补偿机制。

  国家扶优扶强,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国产化创新政策扶持与资源保障力度。以政策为牵引,推动各类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突出龙头企业的行业引领作用,在要素供给、环境营造、政策保障、资金配套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凝心聚力,扶优扶强,提高企业国产化研发积极性,打造良好的国产化创新生态。

  加大国产化重大装备示范应用推广扶持力度。建议国家继续加强特高压交流项目建设,加大特高压交流核心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力度,推进国家坚强电网建设。

  中国电力报:您认为准东地区可以作为“疆电外送”特高压第四通道建设的起点,那么应如何建设这条通道?

  张新:为满足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碳中和”目标稳步落实,同时有效推动新疆优势资源就地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一是建议加快推动“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哈密北—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核准工作,促进哈密风光资源的转化和外送;二是建议在国家“十四五”能源电力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启动“疆电外送”第四通道及第五通道±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建设和前期可研论证工作,起点设在新疆准东能源基地,落地在广东、江苏或四川;三是建议启动准东特高压直流工程配套电源项目建设规划,彻底解决因“疆电外送”通道建设与电源建设不同步、不相匹配而导致的严重窝电、弃风、弃光等现状,实现多种能源规模化的互补联送,全方位实现“能源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能源战略新格局。

  建议继续加强特高压交流项目建设,加大特高压交流核心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力度,推进国家坚强电网建设。

责任编辑:高慧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