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就想让徒弟比我强

来源:水电十三局 时间:

  走进金加工车间,工人们正专心致志地工作,水电十三局安装公司领导指着一位正在操作机床钻孔的老工人说:“他是我们这里非常优秀的一个老工人,为安装公司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技术人才”。这位领导口中“非常优秀”的老工人,正是笔者要采访的对象曹立荣。

  已经52岁的曹立荣,18岁参加工作来到安装公司、来到这个车间,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30余年的坚守,30载春秋的付出,从徒弟到师傅,从铮铮少年到两鬓斑白,他在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岗位上,创造了自己独有的价值和完美的人生。

 

“有难题找曹师傅”

  “曹师傅技术好,脾气也好,平时工作上遇到难题,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去找曹师傅,他都会耐心指导”,车间女工何晶说。“我师傅的技术那是没得说,没有不会干的活,没有干不好的活”,徒弟杨奇奇说起自己的师傅来,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与骄傲。说起曹立荣的技术,车间主任韩付锐给我们讲了一件事:2011年底,安装公司承接了肯尼亚锡卡公路人行钢桥工程,总重850吨,共四座钢桥。与以往的焊接工程不同,肯尼亚人行钢桥是以螺栓连接的桁架桥,每一个节点都要有极其精确的定位,一架钢桥需要钻孔29364个,一旦有一个钻孔出现过大误差,连接不上,就会导致整个钢桥组装失败。因此,工程制作在金加工的精度上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曹立荣带领钳工班,一个工程做下来,几万个孔全部合格,创造了安装公司钻孔数量和精度最高记录。

  如今的曹立荣已是车间一线最老的工人了,资格老、技术硬,责任心却丝毫不减,比年轻人干得更认真、更仔细。“对待工作就要有责任心,发现问题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不能什么事都推给领导,作为一个老师傅,更得自己带头干”。

  在这里,几乎全车间的量化最高记录都是他创造的,尤其是他创造的钢板日钻孔量记录,至今从未被打破过。

 

“就想让徒弟比我强”

  要说曹立荣对安装公司的最大贡献,当数他为公司培养出了十几个优秀的技术骨干了。

  “带徒弟要将心比心,这么多年都是把徒弟当自己的孩子对待。就想把自己会的毫不保留地教给徒弟,就想让徒弟比自己强。”这是曹立荣带徒的真实想法。

  “他带过的徒弟都能独当一面,非常出色。”大家对他的徒弟这样评价。

  20多年的带徒经历,曹立荣从来没有动过粗,对徒弟总是耐心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态度和行动去影响和带动他们。徒弟们对他,充满了崇拜和尊敬。

  “带过这么多的徒弟,如今他们大部分都在公司国外项目,成了技术骨干,干得都很好,比我强。”不善言辞的曹立荣说起自己的徒弟,眼里闪烁着光芒。

 

“转型是好事”

  工作30余年,让曹立荣感触最深的是车间的转型。原来的金加工车间,仅是为结构车间生产配套产品,生产任务不足,职工收入低。09年的时候,安装公司提出把金加工车间打造成“综合车间”的设想,曹立荣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转型是好事。”在他看来,转型无非就是多学门技术的事,技多不压身,却解决了车间的生存和大家的收入问题。

  “感觉我师傅学起新技术来比年轻人还快”,杨奇奇得意地说。

  有了老师傅带头表态,车间其他人也很快接受了转型这一思想,在原有车工、钳工的基础上,大家又学习了铆工、焊工等新技术,安装公司也通过加大经营力度、不断开拓新市场,给车间带来了更多的生产任务,一时间,大家都忙了起来,收入也随之提高。

 

“我就在一线干得开心”

  车间韩主任说起曹立荣来,心里是由衷地佩服和尊重。“曹师傅是目前生产一线年龄最大的职工,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职工。”“车间关键性技术活都是曹师傅带队去做,既有责任心,又有全局意识,每项任务都能安排得很好”。

  前不久曹立荣的脚扭伤了,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他只在家休息了不到两个月,心里惦记着车间的生产任务,就又上班了。

  韩主任曾考虑到曹立荣在一线辛苦了快一辈子了,想给他调个轻松点的岗位,但他拒绝了:“我就在一线干得开心。”

  采访中说起这事,他憨厚地笑着说:“在这个岗位上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突然让我离开钻床,肯定不习惯。再有几年就退休了,还是再干几年吧”。

  采访结束,曹立荣起身回车间继续工作,由于脚伤还没有完全好,走起路来还有点跛。望着他的背影,心里感慨万千:一台机器、一个岗位、一辈子的坚守,他用默默的奉献,完美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